故事类型 :
为世界通行的一种民间故事研究方法。“类型”的概念最初由芬兰学者K.克隆在19世纪末提出;民间故事学中的类型源自芬兰学者A.阿尔奈于1910年在《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对各民族民间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时所用的“type”一词。故事类型指的是民间故事中重复出现的情节模式。学者们将海量繁杂民间故事中的情节模式提取、归纳为有限的类型,并按照统一标准编制分类索引。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规范的研究方法,中外学者编制的各类故事类型索引,也为跨文化的国际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便捷的工具。
故事类型包含了民间故事在相当广阔的地域中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流传而形成的不同异文,这些异文虽在细节上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主题和基本情节始终一致。一个故事类型是一个合成的情节概要,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那个民间故事所有的现存异文。广为流布和发生变异,是生成民间故事类型的两个互有关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故事类型产生的变异,首先是故事情节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道具、习俗等的变异,同时也包括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详略程度乃至民族特色、艺术风格等的变异。流布的时间跨度、地域跨度、民族跨度越大,故事类型所产生的变异越显著。
故事类型研究的任务是搜求同一类型的众多异文,对其进行解析比较,深入理解思想艺术特征,追寻这一类型的生活史,由个案研究揭示民间故事构成演变的基本规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故事类型研究最主要的当属芬兰学者阿尔奈初创和美国学者S.汤普森增修完成的《民间故事类型》一书,此书的编排方式,被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或简称“AT分类法”。最新的国际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由H.-J.乌特增补修订,简称“ATU分类法”。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者为钟敬文。他与杨成志合译了《印欧民间故事的若干类型》,发表了《中国民谭型式》一文,提出45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型式。赵景深发表了《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发端》《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等文章。80年代以后,刘魁立的《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等论文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民间故事类型学理论的内容和意义,详细介绍了此理论的研究成果及进展。
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编制和研究方面,德国学者W.艾伯华于1937年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于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金荣华于2000年和2002年撰写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和2007年出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刘守华于200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以及祁连休于200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3卷本等,都是民间故事类型学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