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炼

    杨炼 :

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为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后在中央广播文工团任创作员,同时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长诗《诺日朗》,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他也因此一举成名,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1988年,杨炼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后定居伦敦,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有诗集和随笔集《礼魂》《荒魂》《黄》《大海停止之处》《叙事诗》《鬼话·智力的空间》《一座向下修建的塔》以及《杨炼创作总集1978—2015》等。

杨炼开始诗歌创作于1976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等组诗发表于《诗刊》《今天》等刊物。他的早期诗作主要立足于历史和记忆,随着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兴起,获得了更具深度的思想性与厚重感,像《大雁塔》《沉思——写于圆明园遗址并献给祖国的诗》等诗作,都有着对历史的反思与审视。而后来的《敦煌》《半坡》等组诗,同样也张扬了诗人构筑宏大理想的愿望,这既体现了诗人的“野心”,也让他保持了一种关注人类更高存在的诗思立场。如果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杨炼的诗歌写作大都趋向于大诗或史诗风格,作品皆可被纳入诗人既定的创作体系之中,形成更富大气象的审美空间。

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诺日朗》

如果说杨炼早期的一些抒情短诗还具有及物性特点,在相对明晰的格调中致力于修辞的华美,那么到后来,他则以繁复的意象铺排和密集的历史记忆与细节呈现,为其诗歌赋予了某种玄思意味和神秘色彩。当然,这样的转型,也与杨炼丰富的想象力不无关系,这甚至是他诗歌写作的基调。然而,他这种想象力的展示,并非天马行空地单纯依靠词语的能动滑动以构成陌生化的诗意效果;他的创造性在于其处理题材的方式和角度,这一方面是基于对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化的独到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和他追求生命激情与理性价值融合的多维度诗性有关。因此,他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流于简单的抒情,相反他的写作通向了一种内在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从早期的《诺日朗》到阐释《易经》的《YI》,从《同心圆》到21世纪之后的《叙事诗》,杨炼由朦胧诗时期集体主义的象征书写,逐渐转向了挖掘中华文明深层内涵的难度写作。虽然在读者接受上引起过争议,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以特立独行的“自杀式的写作”(杨炼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乃至文明的诗性重构。

杨炼诗歌的力量和美学,源于他对文明“困境”的深层次反思,在其语言创造的精神自觉中,又以现代性的眼光展现了对汉语文化的回望。这种对接传统的写作,一方面确实是由对记忆的关注而获得了历史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智力的空间”,让诗歌超越历史和现实,呈现更为生动的面貌。

为您推荐

刘友

刘友 : 汉高祖刘邦第六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据《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诸侯王表》及《汉书·高五王传》,刘友于高祖十一年(前196)立为淮阳王。惠帝元年(前194),徙为赵王。高后七年(前181)卒..

《神告传》

《神告传》 : 北宋荆伯珍撰。荆伯珍,字君玉,南阳(今属河南)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原文不存,《分门古今类事》卷四有所节录。是篇为作者自述太平兴国八年省试作赋,误书一字,因而出韵,归后才发觉,遂祈于开封..

虞姬

虞姬 : 据《史记·项羽本纪》及《汉书·高帝纪》,汉五年(前202)冬十二月,汉军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县东北、沱河南岸)包围了项羽残部,汉军吟唱楚歌以瓦解项羽军心。项羽夜闻四面楚歌之声,以为汉军尽得楚地。于是..

《文艺新闻》

《王孙赋》

《王孙赋》 : 东汉王延寿作。王延寿,生卒年不详,字文考,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王孙赋》见载《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初学记》卷二十九、《古文苑》卷三(宋刻九卷本《古文苑》收录于卷三,四部丛刊韩元吉..

《东园丛说》

《东园丛说》 : 南宋李如篪撰。李如篪,字季牖,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活动于宋高宗年间。少游上庠,博学能文。晚年,以特科官桐乡丞。《东园丛说》3卷据自序云作于高宗绍兴二年(1132),多系辨证古代学术,主要讨论儒家..

崔公度

崔公度 : 高邮(今属江苏)人。崔希甫之孙。因口吃不善谈,但内心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仁宗至和中刘沆举荐茂材异等,辞疾不试。以父荫补三班差使。欧阳修得其所作《感山赋》以示韩琦,韩琦上之英宗,即付史馆,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