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驸马故事

    皮匠驸马故事 :

因误打误撞而因祸得福的民间趣话。基本情节是:皇帝受到番国挑战,朝中无人能识番文,于是张榜贴出百字番书,声明谁能认得番书就招谁做驸马。外地皮匠站在榜前嘀咕“一字不识”(或因为想找厕纸撕了榜文),侍卫误以为他只有一个字不认识,将之带进皇宫。皇帝立即将之招为驸马,派他去对付番使。番使用哑语手势向皮匠示威,皮匠以为对方跟自己谈皮具生意,就用谈生意的哑语手势进行应答,番使误解了皮匠的手势,以为对方的回答很高明,只好认输。皮匠每一次都能歪打正着,最终通过了所有考验。

故事的异文较多,故事中的皮匠也可以替换为其他职业,但多是地位相对低下的光棍汉;皇家公主也可以是宰相的女儿;番使也可以是和尚,或其他被认为有才学的人;哑语对答也可以是滑稽的经学对答,或者禅宗的公案对答。总之,皮匠每次手势对答都是从自己职业经验的角度进行理解,莫名其妙地打败了满腹经纶的对手。

故事流传于全国各地,在汉族以及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大量异文,不同异文对皮匠手势的处理差异比较大。代表性作品如福建《砧鞋驸马》、广西《聪明的皮鞋匠》、上海《鞋匠与小姐》、湖北《屠夫当驸马》、山西《鞋匠招驸马》等。

以手势语言考验皮匠的才学,是故事的核心母题。手势语言极易产生歧义,不同身份、不同阅历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可是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于是,故事在牛头不对马嘴的释读反差中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一方面是社会底层民众明知自己无力晋身上流社会,却幻想侥幸成功、一步登天的痴人梦话;另一方面,借助滑稽的喜剧形式,讽刺了专制社会权贵阶层凭一时好恶决定他人命运的用人制度,表达了下层民众对于无法把握命运的焦虑和茫然,以及对于等级制度的藐视和嘲弄。

为您推荐

郑玄

郑玄 : 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因生于经学家郑众之后,又称后郑。汉献帝曾征召为大司农,故又称郑司农。清代因避康熙名讳,只称郑康成,或称郑君。郑玄天资聪颖,性喜读书,13岁已能诵五经,好天文、占候、风角、隐..

姚鼐

姚鼐 : 安徽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之玄孙。父姚淑,终生布衣。幼受经学于伯父姚范,学文于刘大櫆,后又师从名儒方泽。乾隆十五年(1750),乡试中举。二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主事用,分兵部,寻补礼部..

龙女报恩故事

龙女报恩故事 : 异类报恩故事的一种。基本情节是:龙女变身为鱼或蛇,在陆地遭遇困境,为一男子所救。龙王为报答救女之恩,邀请男子游览龙宫,当男子要回家时,公主告诉他只要一只小狗或其他不起眼的物品作为礼..

班婕妤

张纮

张纮 :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少游学京都,入太学,师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还本郡,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

杨炼

杨炼 : 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为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后在中央广播文工团任创作员,同时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在《上海文..

刘友

刘友 : 汉高祖刘邦第六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据《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诸侯王表》及《汉书·高五王传》,刘友于高祖十一年(前196)立为淮阳王。惠帝元年(前194),徙为赵王。高后七年(前181)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