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驸马故事 :
因误打误撞而因祸得福的民间趣话。基本情节是:皇帝受到番国挑战,朝中无人能识番文,于是张榜贴出百字番书,声明谁能认得番书就招谁做驸马。外地皮匠站在榜前嘀咕“一字不识”(或因为想找厕纸撕了榜文),侍卫误以为他只有一个字不认识,将之带进皇宫。皇帝立即将之招为驸马,派他去对付番使。番使用哑语手势向皮匠示威,皮匠以为对方跟自己谈皮具生意,就用谈生意的哑语手势进行应答,番使误解了皮匠的手势,以为对方的回答很高明,只好认输。皮匠每一次都能歪打正着,最终通过了所有考验。
故事的异文较多,故事中的皮匠也可以替换为其他职业,但多是地位相对低下的光棍汉;皇家公主也可以是宰相的女儿;番使也可以是和尚,或其他被认为有才学的人;哑语对答也可以是滑稽的经学对答,或者禅宗的公案对答。总之,皮匠每次手势对答都是从自己职业经验的角度进行理解,莫名其妙地打败了满腹经纶的对手。
故事流传于全国各地,在汉族以及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大量异文,不同异文对皮匠手势的处理差异比较大。代表性作品如福建《砧鞋驸马》、广西《聪明的皮鞋匠》、上海《鞋匠与小姐》、湖北《屠夫当驸马》、山西《鞋匠招驸马》等。
以手势语言考验皮匠的才学,是故事的核心母题。手势语言极易产生歧义,不同身份、不同阅历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可是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于是,故事在牛头不对马嘴的释读反差中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一方面是社会底层民众明知自己无力晋身上流社会,却幻想侥幸成功、一步登天的痴人梦话;另一方面,借助滑稽的喜剧形式,讽刺了专制社会权贵阶层凭一时好恶决定他人命运的用人制度,表达了下层民众对于无法把握命运的焦虑和茫然,以及对于等级制度的藐视和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