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握不舍,古代儒家以中庸之道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中庸很难作到。
孔子盛赞其弟子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为人处世,选择了中庸之道。只要得一善事,必把持住而不肯失去它。
)(《礼记·中庸》)后引申为:“诚挚、恳切,眷爱貌。
今沿用引申义。
①诚挚、恳切,《旅游》:“今日晨晖将露之际我也来了。可能这已是第一千次,可心中仍是拳拳。
”《海外文摘》:“结识陈济明先生我逐渐感受到他的拳拳赤子心,眷眷华夏情,给人启发,示人风范。”《成都晚报》:“这一片忧国忧民的拳拳报国之心,深寓于咏叹山水的情怀之中,使人读之而更加荡气回肠。”
②眷爱貌。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大众电视》:“看着丈夫心血浇出的笔记,陈肖依爱意拳拳。”《中学语文》:“当谈到母亲抱病下田,昏倒在秧田时,小宋哭了,他终于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