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耳濡

[古汉语]耳濡:

也作“耳播”。

经常听到、无形中受到影响。唐朝人房启,河南人,出身仕宦之家,先祖房融,武后时任正谏六宰;祖父房琯任玄宗、肃宗两朝宰相:父亲房乘任祕书少监,赠太子詹事。他从娘胎起,就已受祖辈之光,生养作息,不离典训。“耳擩目染,不学以能。”(耳经常听到,眼经常看到,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也能按经典古训行事。)后升迁桂州管观察史,封清河郡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今沿用本义。

鲁迅《书信集·致母亲(1933年7月11日)》:“海婴是更加长大了……许多人都说他太聪明,还欠木一点,男想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民主与法制》:“这家人家文明、团结,那家人家粗俗、无礼,都会相互影响。特别是孩子,耳濡目染,影响更大。”《龙门阵》:“他热爱四川,常对人说胡适是安徽绩溪人,足迹未到四川,可是能说一口漂亮的川话,原因是他在中国公学时川籍同学极多,耳濡既久,不觉同化。”

为您推荐

[古汉语]耳食

[古汉语]耳食:用耳吃食不知其味。秦兼併统一天下,变法创新,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一般的学者拘泥于自己的见闻,认为秦朝..

[古汉语]耳顺

[古汉语]耳顺:六十岁。孔夫子认为以德管理天下,用扎加以约束,比之单纯用行政命令治理、用刑法约束要强得多。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就能自立……六十岁时闻..

[古汉语]发难

[古汉语]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春秋时,晋国赵鞅、赵午是同族兄弟,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因对伐卫所获进贡五百户的安置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赵鞅杀赵午。赵午之子赵稷、家臣涉宾带领邯郸人马叛变。赵午的舅氏荀寅、荀寅的亲家..

[古汉语]二致

[古汉语]发轫

[古汉语]发轫:行车前取掉刹车的木头,使车启动,因称启程为“发轫”。战国时,屈原受谗言妒害,被疏远流放,忧国忧民,因作《离骚》以讽谏。当他离开京城时,心地坦荡,认为自己已获得中正之道,心里十分亮堂。驾着玉龙马,乘着凤车,飘飘然..

[古汉语]发指

[古汉语]发指:头发竖立。相传柳下跖常为巨盗,所以叫盗跖。孔子与其兄柳下季是好朋友。常对柳下季说:做父亲的一定要能教诲其子:做兄长的一定要能够教育自己的弟弟。如果不能这样,父子、兄弟之亲情也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了。..

[古汉语]反目

[古汉语]反目:不和睦(专指夫妻之间)。“舆说辐,夫妻反目。”(如果夫妻关系的位置相背,就会造成不和睦,犹如车箱和辐条脱离一样,车就不能行驶。)(《周易·小畜》)后引申为:翻脸、闹意见。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不和睦(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