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游说

[古汉语]游说:

战国时策士奔走各国,以言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主张法治,认为“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是法治的破坏者,国家的蛀虫,应加以清除。

他批评君轻信“言谈者”的花言巧语。指出那些主张连横合纵的“言谈者”借助国外国内的力量,获取高官厚禄,损国利己。“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挠幸其后?”(事情成功了,他们就凭借权力在国内抬高身份:事情办砸了,他们则依靠财富隐退安居,国君听信那些搞合纵连横的臣下的议论,事情还没有办成,就给予很高的爵禄,事情失败了,却不加责罚,那么,那些奔走各国、以言劝说君主采纳自己主张的人谁不愿用猎取富贵的花言巧语来捞取好处而失败之后又心存侥幸呢?)所以,国家的破灭,君主的死亡都是因为听了那些纵横家们的夸夸其谈。(《韩非子·五蠹》)后引中为:泛指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

今沿用引申义。

夏衍《包身工》:“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女儿饿死的同乡。”《海外文摘》:“不少娱乐商甘以厚币游说她复出,但始终徒劳。”《成都晚报》:“非洲国家杯足球赛在达喀尔举行,摩洛哥为其争办1998年世界杯赛进行游说。”

为您推荐

[古汉语]游方

[古汉语]游方:涉想之区域,意想往来的范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超脱尘世,志同道合,结拜为友。子桑户死了,还未下葬。孔子派弟子子贡前去吊丧。子贡看到孟子反和子琴张对着子桑户的尸体鼓琴歌唱,相和欢乐,大为惊异,于是..

[古汉语]游学

[古汉语]游学:游侠和儒生。战国末期,韩非主张法治,指责君主背离法制原则,尊重儒、侠,崇尚“贤”、“智”,造成法令所认为不对的,君主却加以运用,官吏应当受惩处的,君主却加以供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韩非指出,国家太平时养着儒生..

[古汉语]尤物

[古汉语]尤物:特别突出的人物,一般多指绝色美女。杨食我的父亲叔向想娶申公巫臣和夏姬所生之女,其母反对,要他娶自己的亲族。叔向以娶舅家女不易生育的前车之鉴为由推辞。他的母亲则列举美色为害的实例开导阻止他,并说:“夫..

[古汉语]游子

[古汉语]有顷

[古汉语]有顷:不久。战国时政治家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初为卫相国叔座家臣,官至中庶子。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因来到秦国。孝公封他为相国,封地商邑,号称商君,因称商鞅,商君治秦,执法严格,公平无私,刑不避权贵,赏不迎合..

[古汉语]牖下

[古汉语]牖下:窗下。古人牖、窗有别:在墙壁的叫牖,在屋顶的称窗,周朝受文王的教化,很重礼仪,女子在家,也常祭祀,她们先制祭品,用竹编的方筐或圆筐去采来苹菜和水藻,再用没脚的和三脚的锅煮熟。祭品做好,“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

[古汉语]寓意

[古汉语]寓意:寄托、蕴含或隐含的意旨。古之文体中有颂,有赞。“颂”就是形容,用于歌颂,称颂其功德,美化其仪容,最早以奉告神明为主,继而转到陈述人事。战国屈原,写了一篇《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辞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