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疏》

《楚辞疏》:

《楚辞》注释。

①明陆时雍撰。十九卷。附《读〈楚辞〉》、《语〈楚辞〉》及《杂论》各一卷。时雍有《诗镜总论》已着录。

时雍字昭仲,崇祯癸酉贡生。王逸《〈楚辞〉章句》十六卷,而是书为十九卷者,是在王本基础上在《惜誓》前后增加《反〈离骚〉》、《吊屈原赋,各一卷。

又改易篇次:首《离骚》,次《九章》,为《离骚》之疏。次《远游》,次《天问》、《九歌》、《卜居》、《渔父》,以上为屈原作。次《九辩》、《招魂》、《大招》为宋玉、景差所作。《天问》之注,多用周拱辰《天问别注》说,陆氏补时加别疏。是书选文、着序、内容、疏例、条例等体例言之均较详尽。其说于王、朱二家偶有撷取,而序论大义,大多独出心裁。

如《条例》云:“昔人编是书也,以《离骚》为经,此下二十四篇皆名以传。”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余概题以《楚辞》者,备楚风也……其人楚,其情楚,而其音复楚,谓之《楚辞》,雅称也。”去《离骚》之经名,破自汉以来的定说,颇为有识。有明缉柳斋刊本。

康熙乙酉有文堂刊本。学山堂刊本,藏于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②清吴世尚撰。八卷。世尚字六书,生平籍里未详。约成书于雍正初年。是集于楚辞去取,皆依朱熹《〈楚辞〉集注》论定,篇次《大招》、《招魂》、《九辩》则从林云铭《〈楚辞〉灯》。于《离骚》则逐句悉其诂训,逐节清其义理。

上下有贯通,前后有接续。并曰:“《离骚》反复千余言,原不过止自明其本心之所在耳。原之心乎楚,存没以之,所谓天不变此心不变也。”对于“世皆谓其不可解的《天问》则细分段落,又为发明其隐而不言之故,并说:“《天问》一篇,大抵多是反辞,向来人皆认作正说,所以有宗元之《天对》。”字句亦以朱熹《〈楚辞〉集注》本为定。其间实系错简者,即不复出,而附载于音切处,曰某本有句云云。

至于音切及句字之异同,则各缀于各条之上层。而正幅白文之下,即属注释。

是集于《清史稿·艺文志》及《续通考》均有着录。有雍正五年(1727)尚友堂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为您推荐

《楚辞释》

《楚辞释》:清王闿运(1833-1916)撰。十一卷。闿运有《湘绮楼全集》已着录。是书为十一卷,收屈赋七:《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及景差《大招》,卷末附..

《楚辞评注》

《楚辞评注》:《楚辞》注本。清王萌撰。十卷。萌字逊直,生平籍里未详。是集约成书于康熙间。以《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招魂》、《卜居》、《渔父》八题二十六篇为屈原所作,各为一卷,共八卷..

《楚辞灯》

《楚辞灯》:诗总集注。清林云铭撰。四卷。云铭字西仲,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顺治戊戌进士,官徽州通判。年少即嗜学成性,“每探索精思,竟日忘食。”终生好学不倦,尤喜楚辞。对屈原及其作品见解独到:“夫屈子之文,屈子之志也..

《楚辞笺注》

《楚辞集解》

《楚辞集解》:明汪瑗(?-1566)撰。八卷,附“蒙引”二卷,《考异》十卷。瑗有《杜律五言补注》已着录。是书只注解屈原作品,他人《楚辞》作品均未收入。瑗在世时,此书并未刊行,后为其子汪文英搜求刊刻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汉刘向编集。十六卷。后汉王逸章句,十七卷。逸字叔师(约89-158),东汉南郡宜城(在今湖北)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有赋、诔、书、论、杂文凡二十一篇,汉诗一百二十三篇,多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叔..

《楚辞听直》

《楚辞听直》:《楚辞》研究。明黄文焕撰,凡八卷。附《合论》一卷。文焕字维章,永福(今福建永泰)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五年乙丑(1625)进士。崇祯年间任山阳知县擢翰林院编修。因与名士黄道周论学讲经而被镇抚司罗织罪名,陷于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