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注释。
①明陆时雍撰。十九卷。附《读〈楚辞〉》、《语〈楚辞〉》及《杂论》各一卷。时雍有《诗镜总论》已着录。
时雍字昭仲,崇祯癸酉贡生。王逸《〈楚辞〉章句》十六卷,而是书为十九卷者,是在王本基础上在《惜誓》前后增加《反〈离骚〉》、《吊屈原赋,各一卷。
又改易篇次:首《离骚》,次《九章》,为《离骚》之疏。次《远游》,次《天问》、《九歌》、《卜居》、《渔父》,以上为屈原作。次《九辩》、《招魂》、《大招》为宋玉、景差所作。《天问》之注,多用周拱辰《天问别注》说,陆氏补时加别疏。是书选文、着序、内容、疏例、条例等体例言之均较详尽。其说于王、朱二家偶有撷取,而序论大义,大多独出心裁。
如《条例》云:“昔人编是书也,以《离骚》为经,此下二十四篇皆名以传。”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余概题以《楚辞》者,备楚风也……其人楚,其情楚,而其音复楚,谓之《楚辞》,雅称也。”去《离骚》之经名,破自汉以来的定说,颇为有识。有明缉柳斋刊本。
康熙乙酉有文堂刊本。学山堂刊本,藏于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②清吴世尚撰。八卷。世尚字六书,生平籍里未详。约成书于雍正初年。是集于楚辞去取,皆依朱熹《〈楚辞〉集注》论定,篇次《大招》、《招魂》、《九辩》则从林云铭《〈楚辞〉灯》。于《离骚》则逐句悉其诂训,逐节清其义理。
上下有贯通,前后有接续。并曰:“《离骚》反复千余言,原不过止自明其本心之所在耳。原之心乎楚,存没以之,所谓天不变此心不变也。”对于“世皆谓其不可解的《天问》则细分段落,又为发明其隐而不言之故,并说:“《天问》一篇,大抵多是反辞,向来人皆认作正说,所以有宗元之《天对》。”字句亦以朱熹《〈楚辞〉集注》本为定。其间实系错简者,即不复出,而附载于音切处,曰某本有句云云。
至于音切及句字之异同,则各缀于各条之上层。而正幅白文之下,即属注释。
是集于《清史稿·艺文志》及《续通考》均有着录。有雍正五年(1727)尚友堂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