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利语文学

    印度巴利语文学 :

巴利语是印度早期佛教使用的语言。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用婆罗门教经典语言梵语宣教,而主张用佛教徒各自的方言俗语宣教。释迦牟尼本人的宣教地区主要在摩揭陀和拘萨罗地区,因而他主要用这两个地区的方言宣教。释迦牟尼去世后,先后举行过三次佛经结集,在公元前3世纪形成经、律、论三藏。此后,这部三藏传入斯里兰卡,在前1世纪用文字写定,流传至今。

这部三藏可以称为小乘上座部三藏,也可以称为巴利语三藏。其中,律藏是确定僧团的规则和比丘、比丘尼的日常生活戒律。经藏是佛陀及其弟子宣讲的佛教教义。论藏用以论证和阐述佛教教义。佛经经文有个普遍特点:为了吸引广大民众,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譬喻阐发教义;文体不拘一格,有散文体、韵文体和韵散杂糅体。这样,不少佛经含有文学成分或带有文学色彩。

在巴利语三藏中,经藏的小部中包含的文学成分最为丰富,它共有15部经,其中的《法句经》《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经集》和《佛本生故事》是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法句经》是一部格言诗集,共有423首,分为26品,每品围绕一个主题,内容是关于佛教义理和人生哲理的教诲。这些偈颂诗律简易,语言朴素,比喻生动,警句迭出,因而深受读者喜爱,盛传不衰。《上座僧伽他》是比丘创作的诗歌,共有107首,侧重表现比丘修行生活的精神体验。《上座尼伽他》是比丘尼创作的诗歌,共有73首,侧重表现比丘尼个人的生活经历。《经集》分为《蛇品》《小品》《大品》《八颂经品》和《彼岸道品》5品,每品又分为若干章,共有72章。文体以偈颂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伦理观和修行方法,而非关于教义的抽象思辨,反映了原始佛教的状况。《佛本生故事》是一部庞大的寓言故事集,讲述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共有547个。按照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只是一个菩萨,经过无数次轮回转生,在每次转生中行善积德,最后才成佛。这些故事采用韵散杂糅的文体,语言通俗生动,风格质朴幽默,至今仍在亚洲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

为您推荐

《沙丘花园》

《沙丘花园》 : 小说以19世纪末“鬼舞”在美洲各印第安部族的盛行为背景,讲述了印第安女孩茵迪戈离家、归家的故事。茵迪戈参加鬼舞时被白人抓住并送进以同化印第安儿童为目的的寄宿学校。她从学校逃..

《笑面人》

《笑面人》 : 在17~18世纪之交的英国,贵族后裔关伯伦从小被人毁容,变得奇丑无比,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和一个随他流浪的盲女产生了爱情。后来有人发现他原来是被人拐骗的克兰查理男爵,于是他得以恢复了..

《七百咏》

《七百咏》 : 《七百咏》是由德干地区一个名叫哈拉的国王(或以他的名义)编选成集。诗集由7部分组成,每部分包含100首短诗。但现存传本很多,内容互有歧异,综合各种传本,总数有1000多首诗歌,而各传本都有的有4..

《历史中的安娜》

库克,M.

库克,M. : 生于英国伦敦,卒于安大略省的斯特拉斯福。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教师资格证。1966年定居加拿大的纽芬兰。库克的作品大多以纽芬兰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人们与大自然的不断抗争,并记录下纽芬兰人独..

印度俗语文学

印度俗语文学 : 俗语是相对梵语而言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群。梵语一词本义是“装饰”,指上层社会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雅语。而俗语一词的本义是“自然”,指在民间自然产生的方言。随着佛教和耆那教广为流..

拉努

拉努 : 他的天分不算太好,外形也并不突出,但头脑相当灵活,在里昂、斯特拉斯堡、鲁昂以及法兰西喜剧院的舞台上多次获得成功。他也是一位剧作家,创作了喜剧《战神归来》(1735)、《朱颜改》(1756)及悲剧《穆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