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列绍夫,N.D. :
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卒于莫斯科。很小就开始阅读文学作品,12岁时曾参加纪念普希金的庆祝活动。1884年毕业于莫斯科实用商学院,同年开始文学创作。1899年创办“星期三”文学小组(1899~1916),小组中有A.P.契诃夫、L.N.安德列耶夫、V.V.魏列萨耶夫、A.I.库普林、A.S.绥拉菲莫维奇、D.N.马明-西比里亚克等一批著名作家,并逐渐成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聚集地。其妻E.A.卡尔金基娜毕业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及建筑学校,后来不仅成为他作品的插图作者,而且引荐了A.IA.戈洛文、A.M.瓦斯涅佐夫、I.I.列维坦等著名画家加入文学小组。十月革命后,捷列绍夫在人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曾参与莫斯科艺术剧院博物馆的创建,并于1923年任馆长。
1884年在《彩虹》杂志上发表处女诗作《被遗弃的女人》。早期诗歌受S.IA.纳德松、A.A.费特、I.S.尼基丁、A.N.普列谢耶夫等人的影响,此后陆续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八九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着重描写商人和小市民生活,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契诃夫式的”主题——表现保守的、陈腐的小市民生活,揭露庸俗的小市民心理和趣味,如《公鸡》《决斗》《命名日》《幸福的一天》《陌生人》等。1893年成为保守派杂志《俄罗斯观察》的撰稿人。1894年接受契诃夫的建议到西伯利亚旅行,回来后完成了一系列描写西伯利亚移民的诗歌(组诗《越过乌拉尔》《行走在西伯利亚》《移民》)和短篇小说(《贫穷》《在途中》《回家》等),表现了西伯利亚农民和移民的贫寒、饥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90年代末停止了与杂志《俄罗斯观察》的合作,转而开始在《俄罗斯思想》《大众杂志》《神界》等自由派刊物上发表作品。1905年前后,捷列绍夫经历了他那一代人特有的转变,即在《两岸之间》(1903)、《绞索》(1905)、《叛乱》(1906)等小说中出现了社会反抗的音调。短篇小说《在黑夜》描写的是一场火灾,吞噬小城的大火被视为革命烈火的象征:火灾是城里的一个疯子引起的,最后他自己也被烧死在大火中。这一时期还以神话和童话形式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白鹭》(1900)、《吟游诗人》(1903)、《蕨菜花》(1907)等,以寓言的形式提出道德伦理问题,叙事中大量使用幻想、言外之意和象征与夸张。十月革命以后,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文学回忆录《作家笔记》(1925~1943)真实地再现了19~20世纪莫斯科的文学生活与事件。
相对于诗歌而言,捷列绍夫在短篇小说和特写方面的成就更加突出,20年代初期已经出版了几本作品集,其中一些还被译成外语。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承袭了契诃夫和V.G.柯罗连科的创作原则:捍卫人道主义理想,以日常生活为本事,情节平淡无奇,叙述矜持冷静,语言简洁朴实,而作者立场的传达,则是借助于语调和对具有表现力的细节的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