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 :
生于日本长野县南佐久郡臼田町。1931年进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学习,1932年游学北京,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浓厚兴趣。1934年7月,从东京大学毕业。为了改变当时日本传统汉学“重古典、轻现代”的局面,建立崭新的中国研究学科,与校友武田泰淳、冈崎俊夫等人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致力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同时还组织创办了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中国文学月报》(后更名为《中国文学》)并担任主编。1943年,在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召开之际,发表不合作声明并将中国文学研究会解散,同年被征入日本陆军军队。1944年,在被派往中国战场前夕,完成了日后对日本鲁迅研究界影响极深的评传著作《鲁迅》。
日本战败回国后,开始以评论家身份积极参与社会评论,发表以《现代中国论》和《国民文学论》为代表的系列评论文章,批判日本近代化中的“优等生文化”,提倡日本的“国民文学”。竹内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参照对日本社会做出的批判,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自1953年起,曾在庆应大学、东京大学担任讲师的竹内好,开始在东京都立大学担任人文学部教授。1960年,为了抗议日本国会强行通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辞去教职。3年后,与桥川文三、新岛淳良、安藤彦太郎等人共同创建中国之会,在学会的机关刊物《中国》上连载了主题为“为了了解中国”的系列文章。晚年专注于翻译鲁迅的作品。1977年,在6卷本《鲁迅文集》的翻译工作即将完成之际因癌症去世。
竹内好创立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为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引发了战后日本民众关注和阅读鲁迅作品的热潮,著作《鲁迅》亦成为日本鲁迅研究的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