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朗什,P.-S. :
生于里昂,卒于巴黎。巴朗什在父亲的印刷厂里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论情感与文学和艺术的关系》(1801)。在进入神学院之后,他在《摘录》(1809)中表达了他在爱情方面遭受的一连串挫折。巴朗什在里昂结识雷卡米埃夫人,于1813年来到她身边,定居巴黎。《安提戈涅》(1814)是一篇散文史诗,勾勒了女主人公极美的轮廓,可与《基督教真谛》媲美。
里昂起义被国民公会镇压,以及与F.-R.de夏多布里昂的交往,使巴朗什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新天主教主义的基本思想,倾向于调和教会与大革命。在《安提戈涅》《论社会建制》(1818)、《老人与青年》(1819)、《没有名字的人》(1820)里,他强调了在神对世界的统治中必须有痛苦与受难。“没有名字的人”是个弑君者,在和解的名义下他获得了宽恕,国王则成为一种社会变化的神秘牺牲品。
《奥尔菲》写于1818年,但是在1829年才公诸于众。巴朗什具有史诗的天赋和意识,他在《奥尔菲》里自称受到了但丁和维吉尔的启示,所以尝试写一部启蒙的史诗,阐述关于人的启蒙、起源、堕落和赎罪的理论。巴朗什史诗的中心主题是通过痛苦再生,实际上是来自斯多葛主义的历史循环论。
巴朗什的思想见于他的《基本概念》(1827)等著作,他的全集于1830~1833年出版。他于184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但在5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学说未能在基督教知识分子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