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南,C. :
生于悉尼。父母为爱尔兰移民。幼年就读于教区学校,1888年入悉尼大学,专攻古典语文,后转向哲学,3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次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并获奖学金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习期间,对法国诗人S.马拉美的诗歌产生强烈兴趣,从此决定要做一名诗人。1894年回到悉尼,适逢经济不景气,一时找不到工作,直到次年才在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当上一名编目员。后执教于悉尼大学,先后教授古典语文、法语和德语等。
自决定做诗人之日起,布伦南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将它与自己的精神哲学追求结合起来,即对他所想象的“伊甸”与“绝对境界”的追求。1897年3月,诗人将几年来的创作结集出版,取名《十八首诗:诗歌与散文第一集》,同年7月,又重新编辑出版,改名为《二十一首诗:向着源泉》。1914年,出版代表作《诗集:1913》。其他作品有《十五首诗:轮胎的负荷》(1903)和《灭亡之歌与其他诗作》(1918)等。
布伦南从欧洲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德国的诺瓦利斯,法国的马拉美、C.波德莱尔等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构成其创作的主调。这与当时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时期的创作主流相偏离。他的作品中没有对澳大利亚民族精神以及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对澳大利亚自然风光的描绘。他算不上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澳大利亚民族诗人,但却是一位世界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