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H. :
生于昂热一个经营地产的家庭,卒于昂热附近。6岁时父母去了中国,童年动荡不安,养成了反抗母亲和教师的叛逆性格,甚至被关进精神病院。他曾就读于巴黎大学文学院,与家庭决裂后靠打零工谋生,备尝艰辛。从1932年起就爱好诗歌,诗集《白昼》(1947)还获得了阿波利奈尔诗歌奖。但是在诗人P.瓦莱里的劝说下,放弃诗歌投身于小说创作。
巴赞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包括成名作《毒蛇在握》(1948)、《头撞墙》(1949),以及作为《毒蛇在握》续集的《枭啼》(1972)等小说。他在这些作品里清算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对绰号“疯猪婆”的母亲以及监狱般教养院和精神病院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49年参加了世界主义运动,从《小马之死》(1950)开始,他的创作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逐渐抛开早年与家庭的积怨,更多地关注被压迫者和不幸者的命运。这方面的小说有《站起来向前走》(1952)、《我敢爱谁》(1956)、《以儿子的名义》(1961)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我敢爱谁》,叙述一家几代女人的情感矛盾和痛苦的经历:外祖母终身守寡;母亲离婚再婚,不久患病死去;女儿生下了继父的孩子,但不能与继父结婚,不知到底应该爱谁。
巴赞签售新书
巴赞一生笔耕不辍,作品风格多样。除反映种种家庭问题的小说之外,还有哲理小说《荒凉岛的幸运者》(1970),讲述这个属于英国的小岛上火山爆发,迫使岛上的各国移民到英国避难,但是他们无法适应现代的文明生活,又回到荒凉岛上;主张回归自然的《绿色的教堂》(1981),写一个无名无姓的人自愿生活在大森林里的故事。
巴赞还出版过《婚姻介绍所》(1951)、《脱帽致敬》(1963)等短篇小说集,其中《婚姻介绍所》讲述一对大龄兄妹分别与婚姻介绍所联系后,在不知对方详情的情况下通信约会,令人既啼笑皆非又深感同情。由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以冷峻的笔调加以剖析,使普通题材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也使他在现代主义文学风行的时代始终保持着现实主义特色。
巴赞1957年获摩纳哥文学大奖,1980年获列宁文学奖。1958年当选为龚古尔学院院士,并从1973年起任学院的终身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