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什诺娃,V.M. :
生于喀山,卒于莫斯科。父亲是学者、喀山大学医学教授、组织疗法的创始人。童年时代开始尝试写诗和绘画,1928年中学毕业,遵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喀山大学医学系学习,1931年举家搬迁列宁格勒,在列宁格勒医学院继续学习。几年后全家又迁至莫斯科。1941年进入高尔基文学院,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学习。战争期间在红军的伤员医院工作,同时坚持诗歌创作。1943年回到莫斯科,继续从事医务工作和文学创作。1946年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
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本诗集《第一本书》(1945)备受好评,表现出作者基本的创作风格:朴实、亲切、善于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展现事物独特的一面。40年代末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批评其创作是对阿赫玛托娃室内抒情诗的老调重弹。直到50年代以后,诗人的创作才华才得以充分展现。1952年发表了长诗《通往克鲁霍尔之路》(1952),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几本诗集:《道路悠悠》(1954)中出现了50年代一个新的浪漫主义主题——旅行——发现新土地,修建道路,在沙漠上兴建城市;《心灵的记忆》(1958)和《第二次呼吸》(1961)抒发了苏共二十大以后和随之而来的“解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自由的感受。最后一本诗集《幸福的100小时》(1965)具有自传性,记录了作者与诗人A.IA.雅申的感情纠葛,生与死的主题加强了悲剧性音调,但作者仍怀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善与美的向往。
爱情主题贯穿于图什诺娃诗歌创作的全部,在其艺术世界中,爱情溶化在大自然和人的心灵之中,是衡量所有人类价值的尺度。爱情主题和生与死、记忆、道路等主题彼此交织,述说生存的短暂,感悟生活的意义。图什诺娃的诗歌充满了悲伤和对幸福的信念,笔调清新,抒情细腻,意象鲜明,语言鲜活,常使用对话形式来增强抒情感情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苏联民众中流传甚广,多首诗作被谱成歌曲,传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