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列季阿科夫斯基,V.K. :
生于阿斯特拉罕的一个教区教士家庭,卒于彼得堡。起初在特罗伊茨克中学学习宗教知识,1723年进入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并开始文学创作。1726年初中断学业前往国外,先是在荷兰学习语言和西方文学,后到法国索邦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30年9月回国。1733年任彼得堡科学院秘书,1745~1759年任科学院院士,1759年退休。
1730年翻译了法国作家P.塔尔曼的小说《爱情岛之行》。特列季阿科夫斯基在为小说写翻译前言中,首次提出了古典主义艺术的一条重要要求,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特列季阿科夫斯基对俄国新文学的形成做出的重要贡献。1750~1753年间创作了哲理叙事诗《费奥普季娅》,但未能发表。1766年完成了由法国作家F.费纳龙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改编而成的诗体小说《忒勒马科斯》,这部作品对俄国诗歌的贡献在于,作者第一次使用一种新的格律——无韵的六音步扬抑抑格。此外,还翻译了C.罗林的《古代史》(1749~1762)1-10卷和《罗马史》(1761~1767)1-16卷,以及J.-B.L.克莱维尔的《古罗马帝王史:从奥古斯都到康斯坦丁》(1767~1769)。
特列季阿科夫斯基是音节重音诗体的首创者。他在《新俄语诗律简论》(1735)中认为,借用来的音节体系阻碍了俄语诗歌的发展,并把重音引入俄国音节诗中,扩大了诗的最小音节单位,确定了音步的概念,进而提出了抑扬格和扬抑格的概念,把音步分为扬扬格、抑抑格、扬抑格和抑扬格四种,特别说明了诗中有规律重复音步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区别于散文的俄语节律诗的声调模式,为M.V.罗曼诺索夫彻底改革俄语诗体奠定了基础。1748年出版的《谈正字法》是俄国第一本研究俄语语音体系的著作,《论古老的、中间的和新的俄国诗歌》(1755)论述了音节诗的历史特点。特列季阿科夫斯基还对翻译体裁及翻译理论进行了专门研究,《诗歌和散文的写作与翻译》(1752)两卷本奠定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基础。特列季阿科夫斯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理论家和实验性诗人,他为俄罗斯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作品体现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于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