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亚普金,N.I. :
生于特维尔省的一个偏僻农村,卒于莫斯科。1939~1941年在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学习,卫国战争期间因健康问题未能参军入伍,被疏散到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一个小城,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58年毕业于高级文学进修班。自1983年起定居莫斯科。
1946年开始发表诗歌,1955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出版的诗集有《第一道犁沟》(1953)、《白夜》(1956)、《曲调》(1958)、《红色盆地》(1962)、《暴雨之歌》(1965)、《银色的池塘》 (1966)、《我父辈的家园》(1967)、《能言善辩》(1971)、《晚钟》(1975)、《诗选》(1983)、《河湾》(1987)、《敞开心扉》(1989)等,其中每一本诗集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表现了作者创作生涯中某一阶段的思考和认识。1992年成为首个荣获俄罗斯国家奖的诗人。
特里亚普金是个纯粹的农民诗人,其创作扎根于乡村土壤,大部分作品书写的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并以此为切入点思考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历史记忆主题在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30年代的集体化、40年代的战争、50年代的转折、60年代的“解冻”、70年代的“停滞”、80年代的改革——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都给俄罗斯的农村和农民带来巨大的影响,都给作者留下了悲伤的记忆。特里亚普金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创作风格与俄罗斯民歌相似,而且不同程度上与口头民间创作相关联。诗歌语言多样化,民间文学语言、19世纪俄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斯拉夫宗教语言、城市俚语和当代鲜活的日常口语互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语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