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记》 :
作者鸭长明(1155~1216)。共1卷,成书于建历二年(1212)。全书短小精悍,在不足万字的篇幅中表现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行文笔法多端,广涉叙事抒情说理,采用兼具汉文与日文修辞的“和汉混交文体”,文字简洁优美,与《徒然草》并称为中世随笔之双壁。
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文,以“河流之水不息,且此水已非原来之水”起笔,引导出贯穿整个作品的主题:“人与居室的无常之相”。第二部分记述了作者自身经历过的五桩世间稀奇事,包括“安元大火”“治承旋风”“福原迁都”“养和饥馑”“元历大地震”,俗称《方丈记》的“五大灾厄”。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均给世人带来苦难,加深了作者的人世无常观。第三部分为作者对处世之艰的感叹,提出了在贫富贵贱身份悬殊的世间该如何栖居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方丈记》的眼目所在,主要记述了作者如何从一名拥有宅邸家产的下级贵族转身成为独居方丈草庵的遁世者,其中描写草庵闲居生活的文字更为《方丈记》赢得了“隐者文学”之誉。第五部分为结语,在此作者一反前面赞叹隐遁闲居的态度,而是遵照佛家教诲反省自身的贪著之念,表现出志在求道的佛徒面貌。
从结语部分的“居处虽仿净名居士,忝筑方丈草庵”可知,题目《方丈记》取意于《维摩经义疏》中维摩诘居士身居方丈之室的故事。而作品内容的形成背后则有着深厚的文学传承。这一传承起源于中国六朝时代的闲居文学如潘岳《闲居赋》,后通过六朝文学以及陶渊明、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使得日本也出现了用汉文书写、表现居室主题的作品。如平安中期兼明亲王的《池亭记》以及文人官吏庆滋保胤的同题作《池亭记》,此两作品与白居易的《池上篇并序》《草堂记》通常认为是直接催生《方丈记》的影响之作。
正因深受中日两国汉文文学的影响,《方丈记》文中多用汉语词汇、中国典故、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文章格调高雅,节奏明快,具有“和汉混交文”的独特风格,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必读名文。20世纪70年代更被冠以“隐者文学”之名,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方丈记》因其中对大地震场面的表现而再度引发了研究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