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 :
作者吉田兼好(约1283~约1352),本姓卜部,生于京都吉田神社的神官家庭,30岁前后出家,是享有“和歌四天王”之称的著名歌人之一。通晓儒、佛、老庄之学,有歌集《兼好法师家集》存世。代表作《徒然草》,上下两卷。成于14世纪前期,确切成书时间不详。书名的涵义是“为了排遣无聊乏味的日子写下的文字”。因书名中的“草”字,一般认为该作品是模仿平安时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而作,杂纂形式的体例也似印证了这一点。但书名是否由作者自拟尚存疑,最初见于问世百年后的文献。
作品整体由序段并243段长短不一的章段组成,通常以序段至第136段为上卷,第137段至第243段为下卷。每段的结构相对独立,仿照《枕草子》的杂纂形式任意组合,但部分章段之间有锁链式的联想关系,故被集中配置。
关于作品内容,可归为徒然释义、无常论、兴趣论、求道论、对人论、日常生活训诫、掌故考证艺术论和自赞等8类。作品内容涵盖如此广泛与作者的多重身份有很大关系。吉田兼好除了和歌歌人和隐居求道的遁世者身份之外,还是一名深谙宫廷掌故的学者和工于书道的书法家。因此在《徒然草》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形象也是多面的。他作为一名遁世者,以冷静清醒的眼光看待世间无常,提醒求道者需时刻警醒保持修行热情,珍惜时光;另一方面他又作为具有高度学识素养的文人雅士,提倡在有生之年享受文艺带来的愉悦,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艺术审美。《徒然草》中提到赏花无需盛开,赏月无需满月,相恋之人无需见面,凡事留有些许缺憾方能触动人心。诸如此类,透过《徒然草》的文字,可以读到作者对于风花雪月、季节流变、人情爱恋、世事无常等抱有的独特理解。
《徒然草》的组成章段虽然内容题材都各自独立不尽相同,但整部作品始终或隐或现地贯穿了作者的可称之为“无常观”的世界观。而与同样具有“无常观文学”之称的《方丈记》相比,《徒然草》中的无常观一般认为是流动变化的,在作品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表露出来的无常观性质不同。前半部分的无常观是感伤性喟叹式的,而后半部分的则是客观性分析式的。因此,《徒然草》中所表达的无常观以及某些价值观审美观、乃至作者的生活态度有时会受到“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批判,但这种思想上的摇摆波动一方面说明作品的形成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反过来也表现出作者一种圆通不拘的处世哲学。而后一点从作品对宫廷贵族与武士阶层的名人轶事都有记载可知,是镰仓末期这样一个不同势力阶层角力抗衡的乱世背景为《徒然草》添加的一段特色。
日本文学史上惯于将《徒然草》与《枕草子》《方丈记》称为三大古典随笔。从成书先后以及内容来看,《徒然草》的确受到了其他两部作品的影响,但从作品题材的广泛性、思想背景的复杂性而言,它又具有超出先行文学的独特风格。尤其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以及对日中古典文学的继承,吸引了江户时代许多文人纷纷为其作注,展示出对作品的多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