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狄卜 :
生于阿尔及利亚西北部特莱姆森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期即开始诗歌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首都阿尔及尔担任英军及法军翻译,战后供职于《阿尔及利亚共和报》,常撰文批判法国殖民制度,文笔辛辣。后因支持独立,在作品中真实反映殖民统治的残酷性,被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被迫流亡欧洲。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回国生活了一段时期。1967年起正式定居巴黎近郊。
狄卜留下各类著作逾30部,其中长篇小说18部,包括《大房子》(1952)、《火灾》(1954)、《织布机》(1957)、《非洲的夏天》(1959)、《谁记得海?》(1962)、《奔跑在荒凉的岸上》(1964)、《国王之舞》(1968)、《追猎能手》(1973)、《亚伯》(1977)等。此外,还发表了《黑暗守护者》(1961)、《形式》(1970)、《爵士之子》(1998)等5部诗集,《在咖啡馆里》(1957)、《护身符》(1966)、《荒凉的夜》(1995)等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3部戏剧和若干从芬兰语译成法语的译作。
狄卜的作品聚焦民族独立问题,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对其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他努力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上来。代表作为“阿尔及利亚三部曲”(《大房子》《火灾》《织布机》),故事围绕主人公欧麦尔的成长过程展开,讲述了遭受法国殖民者残酷剥削的阿尔及利亚民众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的最终觉醒。1953年,狄卜以小说《大房子》获得法国菲尼奥文学奖。1963年,狄卜与阿尔及利亚诗人穆罕默德·伊德·艾勒哈利法共同获阿尔及利亚国家文学奖。1998年,狄卜的诗集《爵士之子》获法国马拉美诗歌奖。
狄卜凭借数量庞大的法语创作,向法语世界广泛而生动地再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现实生活。他认为自己虽然使用法语创作,但想象来自阿拉伯语。法国曾评价他为“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北方与地中海之间的精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