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凯里木·艾拉布

    阿卜杜·凯里木·艾拉布 :

生于摩洛哥非斯市。早年就读于盖莱维因大学,后赴埃及开罗大学留学,获阿拉伯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教师、编辑等职业,曾任《马格里布使命》杂志主编、摩洛哥作家协会机关刊物《远景》主编、《旗帜》报社长。关心政治,从学生时代起就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数次被捕入狱。20世纪40年代与同事共同创立“保卫马拉喀什协会”,倡导复兴阿拉伯民族意识。摩洛哥独立后,历任摩洛哥作家协会主席、阿拉伯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拉伯新闻工作者联盟副秘书长、摩洛哥阿莱勒·法斯基金文化委员会主席等职。

共创作近80部文学作品,包括讲述狱中经历的自传《七道门》(1965),长篇小说《我们埋葬过去》(1966)、《阿里师傅》(1971)、《匍匐在夜色中的清晨》(1984)、《小舟返回水源处》(1988)、《镜子的裂痕》(1994)、《形成之旅》(1996)、《我们还未埋葬过去》(2006)、《大地是黄金》(2009),短篇小说《英雄的危机》(2010)、《解放英雄》(2010)、《亚当寻找夏娃》(2010)、《枯萎的玫瑰》(2010)、《那就是黑暗》(2010),故事集《心爱的人死了》(1965)、《我热爱的土地》(1971)、《把它带离天堂》(1977)等。

此外,艾拉布的研究涉及文学、思想、历史、政治等多方面,著有《保卫民主》(1966)、《我们阿拉伯人与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1967)、《阿莱勒·法西的性格特征》(1974)、《与文学与文学家同在》(1974)、《面临挑战的文化与思想》(1976)、《摩洛哥爱国运动史》(1976)、《在考验与确立自我之间的阿拉伯思想》(1977)、《中正意识形态下的进步思想》(1979)、《在人民与政府间的机构权力》(1987)等著作。

小说《我们埋葬过去》通过一个中产阶级大家庭两代人在殖民统治下的不同态度和命运,揭示了新与旧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被誉为“民族主义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阿里师傅》讲述一个苦孩子成长为工会运动组织者的故事,反映了工人阶级在反帝爱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被阿拉伯作家协会列入“20世纪105部阿拉伯最佳中长篇小说排行榜单”;《镜子的裂痕》使艾拉布继前两部作品后,第三次获得摩洛哥作家文学奖。2004年,艾拉布被授予突尼斯“马格里布文化奖”,并荣膺摩洛哥王国科学院表彰奖。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乌尔都语等多种语言。

为您推荐

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 : 赫拉普钦科认为文学批评界、理论界不同流派对作家的个性作用有着顽固的贬低,他们一方面相当坚决地贬低艺术家的作用,贬低艺术中的创作因素的作用,将作家看作甚至描述为各种各样事件、生活的..

读本

读本 : 1749年都贺庭钟出版了《英草纸》的作品,这被认为是读本作品的滥觞之作。此后,此类型作品的出版一直持续到近世末期(19世纪60年代)。以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1799~1801)的出版为界,分为“前期读本..

小艾赫泰勒

小艾赫泰勒 : 生于贝鲁特,幼年时在私塾接受教育,后在希克玛学堂与基督教兄弟学堂等地完成学业。原名白沙赖·胡里,因以古代伍麦叶朝著名诗人艾赫泰勒自况及对艾赫泰勒诗歌的模仿,而名“小艾赫泰勒”,并蜚..

马哈茂德·迈斯阿迪

伊朗立宪运动

伊朗立宪运动 : 从19世纪起,伊朗从昔日的文明强国一下跌落为愚昧落后的弱国,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出让国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主权。这种巨大的现实落差首先促使了伊朗知识阶层的觉醒,他们认识到要..

材料与手法

材料与手法 : 因“内容与形式”混乱且不科学,所以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提出了与之相对而基于艺术作品这一审美对象特质的另一种对举——“材料与手法”。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中的“材料”,通常指在艺术家的..

穆罕默德·宰福扎夫

穆罕默德·宰福扎夫 : 生于摩洛哥盖尼特拉。童年时代因父亲离世,生活艰难。从拉巴特文学院哲学系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兼任中学图书馆管理员。20世纪60年代移居卡萨布兰卡,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作品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