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歌集》 :
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奉醍醐天皇的敕命编纂而成,延喜五年(905)完成(也有学说认为这是奉敕时间)。
共20卷,分为春(2卷)、夏、秋(2卷)、冬、贺(贺寿歌)、离别(官吏去地方赴任时的送别歌)、羁旅(官吏旅途中的乡愁歌)、物名(隐题、离合、藏头等语言游戏)、恋(5卷)、哀伤(悼亡歌)、杂上下(悲叹衰老和无常之歌居多,2卷)、杂体(短歌之外的形式)、大歌所御歌・神游歌・东歌(各种仪式和祭祀歌谣,1卷)。据流传最广的定家本,《古今和歌集》和歌数量为1111首(卷末附有从他本中补入的“墨灭歌”11首),除长歌5首、旋头歌4首之外皆为短歌。
《古今和歌集》确立了以四季歌和恋歌为中心的独特的分部形式,各部中作品按季节推移、恋爱进展的时间和心理变化排列,作品与作品之间亦尽对比、呼应之妙趣。每首和歌的排列位置、分部与分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古今和歌集》整体美的体系,这种分部与排列方式被其后的敕撰集继承,成为敕撰集的首要特色。
《古今和歌集》卷首、卷末分别附有假名序(日文序)和真名序(汉文序),分别由纪贯之和纪淑望执笔,一般认为真名序是在假名序的基础上完成的。两序内容虽有叙述顺序和细节上的差异,但基本保持一致,都涉及和歌的本质、起源、六义、六歌仙评和编纂缘由等。这两篇序作为日本最初的和歌论著,无论是在和歌理论还是和歌史论方面都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
关于《古今和歌集》和歌作者,据定家本,已知姓名的作者总数为127人,入选较多的有纪贯之102首,纪友则46首,凡河内躬恒60首,壬生忠岑、素性法师各36首,在原业平30首,伊势22首等。所收和歌根据作者的生存年代可划分为“无名氏时代”(9世纪前半)、“六歌仙时代”(9世纪后半)和“撰者时代”(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三个时期。“无名氏”之歌并不仅限于“无名氏时代”,而是贯穿于《古今和歌集》全集。
《古今和歌集》的风格和特色为:①对时间流逝的关心和敏锐的季节感。②人事和自然的融合。③节奏韵律流畅自然。④理性的修辞技巧以及抽象的、类型化的表达和构思。其咏歌方法不是将对象当作事实直接吟咏,而是将其放入那个时代共通的审美意识的框架内进行再构成,建构出一个理性的、抽象美的世界。为达到这个效果,《古今和歌集》的和歌不仅继承了《万叶集》以来的枕词和序词,还发展了“双关语”(挂词)、“相关语”(縁语)、歌语(四季景物、地名等固定的惯用和歌表达)、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将叙景和抒情一体化,营造出二重文脉的效果。
《古今和歌集》打破了延绵近一个世纪的汉诗文的统治地位,标志着国风文化的开启与和歌地位的重新确立,其不仅对后来的王朝和歌起规范的作用,也通过引歌和歌语对物语等文学形式有巨大的影响。《古今和歌集》也被藤原俊成、定家等中世歌人尊重,成为他们创造出“幽玄”风格的基础。江户时代(1603~1868)的文学家香川景树也对《古今和歌集》大为赞赏。但进入近代后,明治时期(1868~1912)的诗人正冈子规为推进诗歌近代化,痛批《古今和歌集》理性和抽象美的风格,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古今和歌集》才被重新评价。
《古今和歌集》已有多个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