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诗歌” :
1953年“八月政变”之后,人民党转入地下活动,仍坚持进行各种活动和斗争,但遭到无孔不入的“萨瓦克”特务组织破坏和镇压。在经过10多年的地下斗争之后,屡遭镇压的人民党党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弱,从6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革命者干脆抛开人民党党组织,自发地选择了武装斗争的手段,三五成群地拿起武器,同巴列维政府展开了城市游击战争。
尽管人民党的力量在这时已比较弱,但由于人民党曾经掌握了伊朗整个知识文化界,社会主义思潮在伊朗文艺界仍具有较强的持续影响力。游击战争开始之后,曾经是人民党党员或者在政治倾向上始终倾向左翼革命的诗人们自发地形成了“游击队诗歌”诗人群,他们以诗坛为战场,用手中的笔作武器,用诗歌作炮弹,向巴列维专制政府发起了进攻,并以此为自己的文学使命。由于斗争的形式由“八月政变”之前议会中的和平斗争转变为此时的武装斗争,因而这时期的“游击队诗歌”表现出强烈的鼓动性、进攻性、战斗性。尽管坚定的左翼革命诗人瑟亚乌什·卡斯拉伊的左翼革命诗歌被视为“游击队诗歌”的奠基式作品,但真正意义上的“游击队诗歌”是以赛义德·苏尔坦普尔的诗集《米拉的声音》(1968)为开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