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马佐夫,B.N. :
出生于斯摩棱斯克省维亚济马市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父亲是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的退役上尉。1848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850年因父亲破产,无法继续付学费而肄业。曾与А.N.奥斯特洛夫斯基、А.F.皮谢姆斯基、А.А.格里戈里耶夫等人交好,并于1851年加入由他们组建的《莫斯科人》杂志青年编辑部,自此开始文学活动。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大量翻译文学作品。逝于莫斯科。
阿尔马佐夫最初以E.布拉贡拉沃夫的笔名在《莫斯科人》杂志上发表一些小品文和评论文,还发表了指向А.S.普希金、М.Yu.莱蒙托夫、N.А.涅克拉索夫等人的讽拟诗。至1856年杂志停刊,阿尔马佐夫一直是其活跃的撰稿人之一。
此后,重美学而轻政治的阿尔马佐夫,顺利从倾向斯拉夫派的青年编辑部转而在各种不同倾向的刊物发表散文和诗歌。其中,1859年发表于丛刊《早晨》的评论文章《关于普希金的诗歌》和《对1858年俄国文学的看法》,反对民主阵营的批评,维护“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发表于1875年的散文体中篇小说《卡坚卡》带有自然派特征,但艺术性相对较弱。
阿尔马佐夫的诗作中,以公民诗人身份写就的严肃诗歌为数不多,题材涉及政治、历史、宗教,主要体现斯拉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代表性长诗《罗斯与西方》(1854)以及诗歌《古老的俄国派》(1864)、《致俄国沙皇》(1866),捍卫人民性原则、东正教原则和君主专制原则;《忏悔》(1861)和《真理》(1861)揭露人因失去宗教理想而产生的堕落。相较之下,他创作的讽拟诗更多且更受欢迎,例如《“俄语”的葬礼……》(1862)等,1863年出版讽拟作品集《不协韵》。1874年面世的《诗集》几乎收录了阿尔马佐夫的所有诗作,后来在1892年,包含《诗集》在内的三卷本《B.N.阿尔马佐夫作品集》出版。
在翻译方面,阿尔马佐夫的重要作品是《罗兰之歌》,于1869年以《罗兰》为名在莫斯科出版。另外还翻译过古老的西班牙歌谣集,以及F.席勒和А.谢尼埃等诗人的作品。
阿尔马佐夫的创作收获的评价不一,但他作为幽默作家的才华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