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草子 :
日本历史自中世进入近世之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文学方面,此前的文学传统受到冲击,文坛上出现了探索新文学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具有近世特征的假名草子应运而生,其过渡性特征非常明显。假名草子主要指用假名书写的通俗易懂的娱乐性作品,其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作为文学术语,假名草子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
日本近世初期,掀起一股启蒙主义的风潮,假名草子的出现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因此,启蒙、教训色彩浓厚的作品在假名草子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地位,如《二人比丘尼》(铃木正三,1632?)、《清水物语》(朝山意林庵,1638)、《假名列女传》(北村季吟,1655?)、《堪忍记》(浅井了意,1659)、《智慧鉴》(辻原元甫,1660?)等。此外,还有具有戏仿性质的《尤之草纸》(斋藤德元,1632)、《仁势物语》(作者不详,1643年左右);兼具御伽草子特色的《恨之介》(作者不详,16世纪10年代)、《薄雪物语》(作者不详,1615年前)等;颇具笑话特征的《昨日是今日之物语》(作者不详,16世纪20年代)、《醒睡笑》(安乐庵策传,1623)等;呈现出随笔文学特色的《可笑记》(如儡子,1636)、《可笑记评判》(浅井了意,1660)等;怪异小说色彩浓郁的《伽婢子》(浅井了意,1666)、《狗张子》(浅井了意,1692);名胜指南性质的作品《东海道名所记》(浅井了意,1661年左右)、《浮世物语》(浅井了意,1661年左右);叙述花街柳巷故事的《露殿物语》(作者不详,1624年左右)、《东物语》(作者不详,1642)等;具有翻译文学性质的《棠阴比事物语》(作者不详,17世纪20~40年代)、《伊曾保物语》(作者不详,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