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凯泽,M.

    鲁凯泽,M. :

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裔家庭。曾先后就读于瓦萨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鲁凯泽一生活跃于各种政治活动之中,为社会正义和女性权利奔走。1932年,她成为《学生评论》文学编辑,曾因报道被视为美国民权运动先兆的斯科茨伯勒案而被捕入狱。此后,她加入国际劳工保卫组织,先后参与西班牙内战、女权运动、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报道和抗议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她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朗诵和教学工作,曾在萨拉劳伦斯学院任教10余年。20世纪60~70年代,鲁凯泽担任美国笔会中心主席。她曾经亲赴韩国,抗议朴正熙政府对不同政见者、诗人金芝河的死刑判决。1980年,鲁凯泽因突发中风离世。

1935年,鲁凯泽的诗稿《飞行理论》入选《耶鲁青年诗人丛书》,自此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她一生共出版诗歌、小说、传记、译著及儿童文学作品近40部,其中诗集20余部。《改变风向》(1939)、《眼前的野兽》(1942)、《黑暗的速度》(1968)和《诗歌合集》(1978)等诗集颇受学界好评,先后获得哈丽特·门罗诗歌奖、莱文森奖、哥白尼奖,以及古根海姆基金的资助等。此外,她的文论集《生命之歌》收录了她二战后发表的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公众演讲,是她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见证。

鲁凯泽诗歌主题上兼收并蓄、丰富多样。社会公平正义、阶级和种族矛盾、女性主义意识、民族文化的构建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等,都是她笔下的重要主题。她的作品既继承了超验浪漫主义,又展现出与同时代诗人的某种亲缘性。鲁凯泽一生秉持浪漫主义乐观思想,抱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以世界和平与人类正义为己任。她的创作以内容和目的为导引,不斤斤计较文坛名声,不刻意追逐诗艺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只关注道德教化而忽视美学修为,她不仅对各种传统诗歌形式运用自如,而且常常打破传统格律要求,以强而有力、跌宕起伏的平行诗行见长。作品从结构到语言都尽显粗犷豪放、激情澎湃,这种气势在女性诗人群体中并不多见。此外,鲁凯泽很早便注意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吸收拼贴画以及电影、音乐等艺术的美学元素,因而显现出后现代艺术的眼光。在美国还处于新批评上升时期的40年代中期,她便以大胆率真的开放型自由诗为社会上各种受压制群体呼号,让她一定程度上成为50年代中期的旧金山文艺勃兴以及女性主义诗歌兴起的前驱。

为您推荐

斯凯勒,J.

斯凯勒,J. : 生于芝加哥。幼年在纽约州度过,后就读于西弗吉尼亚州的贝瑟尼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凯勒在北大西洋战区的一艘驱逐舰上服役。1947年退役之后,他先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进修,随后来到..

梅里尔,J.

梅里尔,J. : 生于纽约。父亲为美国金融行业巨擘。梅里尔家境富裕,自幼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1943~1947年,他就读于阿默赫斯特学院,其间曾短期从军服役。大学毕业之后,他曾在巴德学院短暂任教,辞职后旅居欧洲..

厄德里克,L.

厄德里克,L. : 生于明尼苏达州小福尔斯。北达科他州龟山齐佩瓦部族成员。外祖父曾是龟山齐佩瓦部族首领,母亲是齐佩瓦族与法裔的混血后代,父亲则是德国移民后裔。厄德里克少年时代跟随在北达科他州沃珀..

里奇,A.

麦克拉克伦,A.

麦克拉克伦,A. : 生于苏格兰伦弗露夏尔约翰斯通村,卒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父亲是一名技工,1820年移居加拿大。麦克拉克伦在加尔文教家庭环境中长大,只受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主要靠自学。由于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鲍沃林,G.

鲍沃林,G. : 生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小镇普兰蒂克顿。1954~1957年在加拿大皇家空军服役。1960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与创作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卡尔加..

加兰特,M.

加兰特,M. : 生于蒙特利尔,卒于法国巴黎。因父母不和,4岁时就被送入讲法文的天主教寄宿学校,因有苏格兰血统且为新教后代,她显得与众不同。她先后进过加拿大和美国的17所学校,这种不安定的经历加上父亲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