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批评”

    “现实的批评” :

“现实的批评”这一术语来源于“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杜勃罗留波夫这里的“现实主义”,其涵义更多的是作家对生活所持的现实态度,即他所倡导的“生活的现实主义”,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贯彻尊重现实、热爱生活,促进符合理性和人民自然愿望的社会进步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文学领域,其根本旨趣在于肯定生活是左右文学的主要力量,创作要接近现实生活,渗透人民的精神和愿望,作品要具备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杜勃罗留波夫看来,既然文学的使命在于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文学发展的过程在于“与人民与现实逐步接近起来”,文学批评的任务便在于帮助文学实现其使命,推动文学发展的进程。在当时的思想文化语境中,杜勃罗留波夫提出“现实的批评”,不仅是反击“纯艺术论”者和斯拉夫派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的歪曲,而且也是对N.G.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三大命题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作出修正与补充。

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的王国》一文中,针对当时的批评界在剧作家A.N.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评价上众说纷纭,也针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评价不高,而首次提出批评要做到“完全是公正的”,“就得使用其目的乃在于批评他的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东西的现实的批评,来对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杜勃罗留波夫主张,“现实的批评对待艺术家作品的态度,应该正像对待真实的生活一样,要研究它们,努力明确它们本身的界限,搜索它们的本质的”。“现实的批评”之任务就在于“以文学作品为依据,解释生活本身的现象,而并不把任何预先编撰好的观念和课题强加在作者身上”。这种批评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贯彻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论原则。这种批评可以帮助读者去正确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归纳为一个结论,以阐明这个作家的创作活动的意义;也可以帮助作家了解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愿望,促使作家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那些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

“现实的批评”是杜勃罗留波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批评界流行的各种主观主义的批评方法而提出的。生活的真实是“现实的批评”之基本的出发点。运用这一方法来评论作家的作品时,批评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入考察:①考察作品中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真实,它具有什么社会意义;②考察艺术家是怎样描写生活的真实,从而揭示他的艺术才能的特点和意义。在第一种情形下,批评主要采取社会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带有政论色彩;在后一种情形下,批评主要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作品诸因素的内在结构、作家的风格特点进行美学的分析,具有审美的性质。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这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批评”中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不可或缺的。但重点应当放在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真实的分析与判断上。只有勘察出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真实究竟广阔到何种程度,使他感兴趣的那些生活真实究竟重要到何种程度,作者又是怎样深入概括其本质特征这些方面的问题,才能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美学价值以及作家的才能做出正确的美学分析和判断。

“现实的批评”在具体方法和风格技巧上具有以下特点:

①“现实的批评”作为批评方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坚持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真实出发,将文学形象与生活原型加以对比,着重探讨文学作品同社会生活的关系,阐明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确定作家的地位与作用。

②“现实的批评”这一方法充分尊重艺术思维的特点和规律,不把文学作品的客观思想意义同作家的主观意图等量齐观,而是通过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象体系的具体分析,揭示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和客观意义,进而确定艺术家才能的特点。

③“现实的批评”要求从真善美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把社会的历史的批评同美学的批评有机地统一起来。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取决于艺术内容上反映的生活特征,“现实的批评”所主张的美学分析不能脱离对作品的内在涵义以及所反映的生活特征的分析。

杜勃罗留波夫的“现实的批评”在文章结构与风格技巧上也很有特点。他的评论路径一般是先从分析作品形象体系入手,探究其中所概括反映的生活现象的共同特征,判定作品在再现生活真实上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再进一步通过社会历史的比较分析,揭示这些生活特征和趋势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意义,最后做出对生活的判决,提出应当“怎么办”的问题。他的评论文章中心突出、脉络分明、布局严整、一气呵成。例如,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一文里,批评家开门见山就提出与“审美的批评”不同的“现实的批评”的基本原则,接着点出I.S.屠格涅夫整个创作的基本特点是“对于当代问题的敏感”,引出“新人”的问题。随后进入《前夜》的分析,不概述故事情节,而是抓住女主人公叶莲娜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围绕着她的人物群像的对比分析,突出英沙罗夫这一“新人”形象。最后通过探讨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得失,做出需要有直接同专制农奴制相对抗的俄国的英沙罗夫的结论。这篇评论从文章标题起,就表现出鲜明的政论性,批评家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揭示步步深入,首尾呼应,环环相扣,直至文章结尾,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到那时候,在文学中就能出现完整的、鲜明而生动地刻画出来的、俄国的英沙罗夫形象了……这一天,它到底是要到来的!而且,无论如何,前夜离开随之而来的下一天总是不远的:拢共只有一夜之隔吧!”

“现实的批评”文章风格上的一个特点是善于将艺术性与政论性相交织、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例如,在《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一文中,批评家为了说明这一典型性格对于俄国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涵义,插入了一段寓言式的议论:俄国社会好比一个森林密布、沼泽纵横、蛇蝎四伏的险境。人们在森林、泥沼中艰苦地寻找出路,一些罗亭式的先进者爬上树去探测前进的方向,却在树上休息起来,边吃果子边议论。人们起先还满怀敬意地把他们当作先驱者,后来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大家自己动手干了起来,并向那些呆在树上的“多余的人”一挥手,说“嘿!你们全都是些奥勃洛摩夫!”这一立足于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采用生动的譬喻形式来展开的议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从奥涅金、罗亭到奥勃洛摩夫这些“多余的人”的精神蜕变的实质,而且巧妙地暗喻了时代的征兆:随着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崇尚实干的新人必将取代沉迷空谈的多余人。

身为文学理论家的杜勃罗留波夫是“现实的批评”理论的主要建构者。身为文学批评家的杜勃罗留波夫则是“现实的批评”之出色的践行者。他的那些重要论文,诸如《论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王国》《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逆来顺受的人们》等,堪称“现实的批评”之典范之作。

为您推荐

文学的人民性

文学的人民性 : 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在俄文中原有“民族性”与“人民性”双重涵义。在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人民性”之间关系上,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界有或“相等同”或“相对立”或“相联..

文学的典型性

文学的典型性 : 俄罗斯文学家V.G.别林斯基、N.G.车尔尼雪夫斯基、N.A.杜勃罗留波夫、M.高尔基对文学的“典型”“典型化”“典型性格”进行探讨,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学“典型观”,建构了影响深远的文学..

阿尔塔耶夫,A.

阿尔塔耶夫,A. : 出生于基辅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中学时首次以阿尔塔耶夫为笔名发表童话处女作《迎接新年》(1889),同年发表第二篇童话《奶奶和太阳》。初登文学舞台后,从绘画中学提前转入福禄培尔师范进..

阿尔博夫,M.N.

安年科夫,P.V.

安年科夫,P.V. : 生于莫斯科。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旁听,游历过德国、意大利,并在巴黎居住。1841年首次亮相文坛,在《祖国纪事》发表随笔《国外来信》,1847~1851年在《同时代人》发表过一些中篇小说..

阿普赫京,A.N.

阿普赫京,A.N. : 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童年在父亲的家族庄园巴甫洛达尔村度过,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唤起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入读帝国法院后,全科成绩优秀,做过《校讯公报》编辑部成员。1859年毕业,..

阿赫玛杜琳娜,B.A.

阿赫玛杜琳娜,B.A. : 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精英家庭。中学开始尝试写诗,1955年首次在《十月》杂志发表诗作。1956年考入高尔基文学院,其间曾因拒绝参加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B.L.帕斯捷尔纳克的批判活动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