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库斯塔》

    《瓦库斯塔》 :

小说以1763年印第安人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起义这一历史事件为素材,主要描写白人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对峙与战争。特别叙述了印第安酋长庞蒂亚克率领起义人员进攻在大湖附近的英军据点,米希利马基纳要寨的陷落和印第安人试图攻击底特律城堡的失败过程。

而与此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则恐怖的复仇故事。小说主人公是英军的苏格兰军团青年军官莫顿,他与美丽的少女克拉拉相爱,正打算结婚。这时,部队突然奉命开拔,莫顿只好将克拉拉托付给他的好友哈迪马尔少尉照看。然而,等莫顿执行任务回来时,却发现哈迪马尔横刀夺爱,克拉拉已经成了哈迪马尔的妻子。莫顿发誓要报这夺妻之仇,便脱离了英国军队,加入苏格兰人反对英国国王的大起义而与哈迪马尔所属的英军作战。在英法战争中,这位报仇心切的主人公又以法国军官的身份出现,仍然与英国军官哈迪马尔为敌。庞蒂亚克在北美大湖地区率领印第安人掀起反英大起义时,这位矢志复仇的主人公又乔装打扮成印第安人,改名瓦库斯塔,当上了印第安酋长庞蒂亚克的顾问,再一次与已当上了英军上校司令的哈迪马尔搏杀争斗。他花了24年,终于在攻陷哈迪马尔防守的要寨后,得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最终他使哈迪马尔的子女丧亡,孑然一身。小说以两位主人公的消失为结局。

小说《瓦库斯塔》描写了浪漫的爱情和噩梦般的复仇,故事中充满邪恶的阴谋诡计、恐怖的反叛仇杀、严酷的大自然、捉弄人的命运,冷酷血腥。理查森善于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本素材,巧妙、有机地糅进虚构的爱情复仇故事,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小说化。《瓦库斯塔》再现了英属加拿大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探讨了白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描写了当时殖民驻军的军营生活、战争场面、土著印第安人的习俗等。不但注意时间、地点的准确性,而且其中的人物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为原型来塑造的。如哈迪马尔身上就集中了理查森所憎恶的那一类英国军官的性格特征。

理查森善于运用悬念、巧合、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作品中不乏惊险残酷的场景、扑朔迷离的情节、令人震惊的突发事件、充满神秘和恐怖气氛的森林。他常通过人物强烈的情感宣泄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怀有强烈复仇心理的瓦库斯塔等。

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所揭示的人物心理或人格的分裂,即“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既反映在冒牌的印第安人瓦库斯塔身上,又体现在伪装的绅士哈迪马尔身上,他们在各自表面的或公开的“自我”身份背后,又分别隐藏着另一个平时被抑制了的神秘的“自我”。小说预示了许多年之后将重新出现在当代加拿大作家的作品之中的“分裂的人格”这一重要主题。

《瓦库斯塔》体现了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表现了殖民地时期文学最为重要的军营和荒原主题­,因此被视为早期加拿大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为您推荐

《仇敌》

《仇敌》 : 该书译者所用的笔名为“迈宛”,本名诺勇·维塞恭,官名披耶素林特拉察。迈宛曾到英国留学,归国后做过教师,后调内政部任职。他把英国女作家玛丽·考勒莉的长篇小说《宛德达》译成泰文,取名为《..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 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G.斯泰因向E.海明威说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丛林中的艰苦岁月》

《丛林中的艰苦岁月》 : 作品生动描述了莫迪一家刚到加拿大时的经历和见闻:荒芜的丛林、突发的疾病、肆虐的霍乱、冷漠的居民,以及其他种种艰辛和灾难,包括火灾、芽麦、严冬、野熊、恶狼造成的恐慌等。..

米隆,G.

纽约派诗人

纽约派诗人 : 由D.艾伦主编的《美国新诗》(1960)一书首先提出。这一诗派的诗人居住在纽约,在诗歌中彼此提及应和,并有大致相似的诗歌美学认识,如不满意新批评的诗学主张,讨厌在形式上封闭的诗歌,强调一种比..

德特福德三部曲

德特福德三部曲 : 20世纪70年代,戴维斯创作了德特福德三部曲,包括《多事之人》(1970)、《狮身人面怪》(1972)和《奇事世界》(1975)。德特福德的原型是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乡村医生之子波伊德掷向朋友邓斯坦..

探马堤贝王子

探马堤贝王子 : 探马堤贝王子的作品技巧娴熟,均为上乘,人们称赞他是一位天生的诗人,在文学史上可与西巴拉和顺吞蒲齐名。探马堤贝王子是巴洛姆果国王长子,母为功姆銮阿派奴奇。生为长子,自然会觊觎国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