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隆,G. :
生于魁北克圣阿加特德蒙,卒于蒙特利尔。童年时代,他的家人一直饱受屈辱,为歧视法语区的英裔加拿大人出卖血汗,因此米隆很早就体会了法裔加拿大人的艰辛和困境。他早年曾在教会举办的格兰比文学院学习。1947~1953年,米隆在蒙特利尔定居期间,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了魁北克省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情,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后来,米隆被蒙特利尔大学社会科学院夜校聘用,从此他开始创作并和作家们建立友谊。
1953年,米隆和文学界的友人在蒙特利尔创建了六边形出版社,推动了魁北克民族政治运动和民族文化运动。米隆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魁北克诗坛的核心人物,对魁北克诗歌的革新和魁北克民族意识的觉醒起过关键的作用。他领导并积极参加了50~70年代的魁北克新诗运动,拥护旨在争取社会进步、民族独立和向往光明的“平静革命”。
米隆从小热爱诗歌,他于50年代所创作的早期诗歌主要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在文学界产生影响。直到后来,他散落在《军鞋》《法语美洲》和《义务》等报刊上的早期作品才集成《卑微的人》(1970)和《棉被》(1975)等诗集出版,产生了国际性影响。他与O.马尔尚合作出版过诗集《两股血》(1959~1960)。米隆曾赴法国巴黎学习诗歌创作和格律,回国后创作了《爱情的步伐》(1962)、《无偏的生活》(1963)、《笨女人》(1963)三部诗集。之后,米隆又创作了《战士与爱情》(1963)和《迟到的情诗》(1967)两部诗集。
米隆的诗集《卑微的人》几乎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作,被公认是魁北克民族诗歌的经典之作。米隆的诗歌关注当下,描述的是大街上的普通人,因此能产生很强的读者认同感。表现的主体支持魁北克的政治运动,但有时又以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的方式陷入斗争的低谷。在语言和形式方面,米隆的诗作具有浓厚的加拿大东部现代气息,渗透力强,用彼此孤立却又异常清晰的意象以及具体的描述,来概括法裔加拿大人的生存环境。句式一般较长,且兼有连续不断的语势和回环的咏叹性。米隆的诗风独特,具有一种极强的人格力量,赋予魁北克诗歌以一种反映现实的史诗般特征。
米隆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加入了不少党派和团体,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运动、魁北克社会党、魁北克独立运动、魁北克法语战线等。同时,他还组织了诗歌协会和创立了杂志《自由》,在巴黎和魁北克组织了诗歌朗诵会。1970~1971年任渥太华大学驻校作家。1971~1972年任舍布鲁克大学驻校作家。1973~1978年在国立蒙特利尔戏剧学校教授文学课,并兼任勒梅雅克出版社的专员。
米隆在魁北克新诗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是第一位描写当代魁北克人真实身份的诗人,对60~70年代魁北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许多诗歌都被翻译成英文,用鲜明的人文精神打动了北美和欧洲的众多读者。他的诗歌曾先后获1977年迪韦尔内奖、1981年阿波利奈尔奖、1983年大卫奖、1984年加拿大艺术委员会莫尔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