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 :
卷名得自书中女主人公、大卫王的曾祖母路得。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全书四章,可分为六部分:以利米勒携家眷逃荒摩押地,路得随婆婆拿俄米返回伯利恒,路得在波阿斯麦田里拾麦穗,路得与波阿斯在麦场上相恋,波阿斯娶路得为妻,波阿斯的家谱。
犹太-基督教解经家自古便有“史记说”,谓此书所载是确凿史实,时间在士师时代,地点在伯利恒,路得、波阿斯、拿俄米皆真实人物,主要价值是载录了名王大卫及耶稣养父约瑟先人的一段族谱。
民俗学家从中看出宗法制时代希伯来人的“寡妇内嫁制”婚俗:丈夫死后无子女的寡妻应嫁给小叔子,小叔子须娶寡嫂为妻,为亡人续后并防止家族财产外流。若小叔子拒绝履行义务,会被寡嫂脱鞋、吐脸,成为“脱鞋之家”。取材于《路得记》的画作
另一些学者强调作品的伦理学价值,认为作者在婚恋、家庭及日常生活描写中注入纯真美好的亲情,使之犹如一曲爱的颂歌,在散发着田园气息的意境中营造出爱的氛围,述及拿俄米与路得的婆媳之爱、波阿斯与路得的恋人之爱,以及伯利恒村民之间的邻里之爱,颂赞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彼此尊重、真诚相爱的情感。
此外,亦有研究者认为,本书作者反对尼希米、以斯拉等复国领袖禁止犹太人与外族通婚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而以士师时期为背景,借古讽今地赞美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提出与异族联姻并非坏事。摩押族虽是敌视以色列的异族,却养育出忠贞贤淑的路得。路得两次嫁给犹太人,与波阿斯结合后竟成为希伯来民族史上最著名国王大卫的曾祖母。既然如此,不同民族之间的联姻有何妨害?娶异族女子为妻者又何必退离?
然而,分别立足于性别、种族、阶级三大视角,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却指出,路得固然得到不少赞许,仍不过是服务于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后殖民主义批评者认为,路得背弃了自身的摩押民族文化而皈依犹太教,不值得称赞;倒是其妯娌俄珥巴于犹太丈夫死后回归自身的摩押民族,才走上正途。还有人透过阶级视角指出,路得以及麦收时的农民属于被剥削者,波阿斯和拿俄米均属于剥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