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 :
《约伯记》共四十二章,首尾是散文体,中间是诗体。全书构思精巧,属典范的戏剧体结构,其中故事的缘起是开端,约伯与三友人的论辩及以利户的插话是发展,上帝与约伯的对话是高潮,最后的结局是尾声,通篇起承转合,脉络分明。就戏剧场景而论,本书如同经典的古希腊悲剧,画面极其壮阔:上至天上耶和华与撒旦的对话,下及人间约伯与朋友们的论辩;故事缘起时天上密谋和人间灾难两度交替呈现,高潮时耶和华与约伯又两次直接对话,均将天与地、神与人连成一个浑融的整体。
《约伯记》内页插图
约伯的个性具备二重性:其一,公义、虔诚、拥有非凡的吃苦忍耐精神,虽遭遇严酷考验,却持守对上帝的忠诚,而不“以口犯罪”;耶和华嘉许其虔敬而再施神恩,使他终有美满结局。这是散文体开端和结尾所呈现的约伯,也是历代解经家赞不绝口的约伯。其二,无视传统,怀疑权威,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约伯身陷灾难后意识到那是由上帝造成,乃呼求“对全能者说话”“与神理论”,甚至疾呼“愿人得与神辩白,如同人与朋友辩白一样”——这些诗行勾画出一个无所畏惧的古代探索者形象,为寻求正义和真理,不怕皮肉之苦、心灵之痛、亲人疏远、朋友围攻,甚至“至高者”敌视,表现出孜孜求索的心理特质,亦彰显出全书作为智慧文学佳作的思想精华。
学术界公认,这部书是长期流传、多次加工编订的产物,现存的开头和结尾出现得最早,因其展示的生活图景大体符合以畜牧业为生产方式的家长制社会特征。约伯与三友人的论辩及上帝的答复可能是被掳之后逐渐充实完善的,那时社会矛盾尖锐,是非颠倒的现实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当第二以赛亚等先知以一神论对亡国悲剧做出圆满解释时,即称亡国是宇宙唯一主宰耶和华借巴比伦人对犯罪子民的合理惩罚时,不少人显然并不赞成或难以接受。民族沦亡的深重灾难极大动摇了他们对上帝公义的信念,耶和华似乎变得性情怪癖,动辄击打义人,“把世界交在恶人手中”。书中约伯的相关言论就是这种思潮的表现,证明即使在一神论蓬勃发展之际,希伯来民族中也顽强流行着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等非正统观念。全书最晚编入的章节是以利户的插话,形成于其他各章基本成型后,有可能晚至公元前3~前2世纪,而全书即于那时形成定本,又于纪元前后被接纳为犹太教正典。
作品表面上以探讨“义人为何受苦”为线索,深层乃是在辨析“善恶报应”的传统观念是否依然适用。全书的重大发现在于,以“是否惩恶扬善”这种世俗尺度来言说上帝,已然变得不合时宜,因为神圣意志乃世间凡人所无法忖度。正是基于此,耶和华才最终指责一味恪守善恶报应观念的三友人,而赞许无条件信奉上帝的约伯。不妨说,正是亡国事件的巨大灾难,使犹太神学在深重的历史危机中实现了质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