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尼斯,M.I.

    福尼斯,M.I. :

生于古巴哈瓦那市,卒于美国纽约。1945年父亲去世后她随母亲移居纽约,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凭借兴趣广泛的阅读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浸淫以及在巴黎学画三年期间的剧场观摩,福尼斯在20世纪60年代成长为外外百老汇戏剧运动的重量级实验剧作家。6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和少数族裔平权运动哺育了她的创作,其剧作着力表现贫困不均、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对人物心理的影响,以醒目的个人戏剧风格为被剥夺权力者发声,对当代美国女性戏剧和拉美裔戏剧的崛起都有深远影响。

福尼斯的舞台处女作《探戈宫殿》(1963)是颇有S.贝克特、E.尤内斯库等荒诞派剧作家风骨的独幕剧,探讨权力等级结构内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首演于旧金山演员工作坊,由赫伯特·布劳执导。她编剧并作词的音乐剧《滨海大道》(1965)作为外外百老汇音乐剧的先声,1969年曾驻外百老汇剧场演出近一年,是她绝无仅有的商业成功之作。60年代她的其他作品如《成功三人行》(1965)、《基尔医生》(1968)等也是以喜剧手法揭示贫富不均、权力宰制、道德沉沦等社会痼疾。《滨海大道》和《成功三人行》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奥比奖。

70~80年代是福尼斯的创作高峰期,以立体可感的现实主义人物更深入地探测人性。从1968年《莫莉的梦》开始,福尼斯就越来越倾向于以女性为主人公,探索女性自我意识、性别身份以及女性联盟的难题。其中《费芙和她的朋友们》(1977)是关注女性问题的三幕剧,1977年5月在福尼斯参与创建的纽约戏剧策略剧团首演,由剧作家本人执导。与同时代的女剧作家如梅根·特里、罗贝尔特·斯克拉、阿德里安娜·肯尼迪等人一起,福尼斯以一系列探索女性心理的剧作试探女性在困境中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性别政治,她们共同推动了当代美国女性戏剧的发展。

但福尼斯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她的很多剧作在更复杂的层面上探讨性和性别等话题,她更关注的不是主义及概念之纯洁,而是现实世界之真切。以其最具天主教气息的剧作《阿宾顿广场》(1987)为例,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少女新娘在仁厚的年长丈夫和她想象的情人之间举棋不定,但最终选择留下照顾中风的丈夫,这一决定既是出于怜悯,也是为了回报他给予的家的温暖。在宣扬个人自由与欢愉的性解放大潮中,该剧逆流而上,转而强调责任与关爱、忏悔与宽容,因此被一些评论家质疑为不纯净的女性主义,但该剧展现的道德两难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福尼斯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伊芙琳·布朗日记》(1980)、《拜访》(1981)、《泥沼》(1983)、《多瑙河》(1982)、音乐剧《萨丽塔》(1984)、《生活准则》(1985)、《信仰问题》(1986)、根据契诃夫小说改编的《溺亡》(1986),以及《饥饿》(1988)、四部曲《夜又如何》(1989)等剧作。其中《泥沼》《伊芙琳·布朗日记》《拜访》《萨丽塔》等再现女主人公的觉醒与成长之旅,尽管她们的自我追寻往往以悲剧告终,如《泥沼》里的女主角企图摆脱生活的泥淖离家出走,最终却被她渴望摆脱的男人射杀。福尼斯不写观念戏剧,她从一个意象、一幅画面或一片不完整的残缺场景出发,发展出一种桑塔格所说的“心碎戏剧”。《泥沼》还体现了福尼斯的风格特点,其对话简洁直白,擅长以电影、奇幻、音乐和幽默等反现实主义手法探讨普通人的心理问题,通过撕裂表面的日常经验真实,揭示出人心深处的秘密真相。

早年的福尼斯与很多同时代女剧作家一样偏爱喜剧视角,而中后期戏剧逐渐走向冷峻黑暗。1990年代福尼斯创作了《奥斯卡和伯莎》(1992)、音乐剧《未知地域》(1992)、《走进黑夜》(1993)、《戈森萨斯的夏天》(1995)、《绝望横渡手册》(1996)、《古巴来信》(2000)等更多剧作。《古巴来信》是她患阿兹海默症之前写作并执导的最后作品,全剧以她与古巴家人长达三十年的通信为底本,表达了她对古巴与美国的双重情感,虽然仍是延续她对拉丁主题的一贯关注,但如此浓烈的自传色彩罕见于她的其他剧作。

福尼斯在四十多年间创作了五十多部形式丰富、题材新锐的剧作,并导演了几乎所有新剧的首演,还经常兼任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她的剧本创作也离不开剧场实践,因为她习惯于在排练过程中写作剧本。《费芙》首演时利用剧场的空间特点,第二幕在厨房、卧室、书房、草地同时发生,观众分成四组分别进入这些独立空间观剧,这是因地制宜环境戏剧演出的较早实例。福尼斯边排演边写作的创作方式也给后来的很多实验剧作家提供了灵感。和同龄剧作家S.谢泼德一样,她的作品因实验性突出而被百老汇主流剧场拒斥,因此福尼斯一直在边缘创作,甚至被视为同代剧作家中最后的波西米亚人之一。但作为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杰出剧作家,她在拉美裔美国戏剧界和纽约实验戏剧界都享有盛誉,曾9次获得奥比奖,其中包括1982年的“持续成就奖”。她还是桃李众多的剧本写作课教师,曾在南加州和纽约开设戏剧工作坊多年,培养提携了新一代拉美裔剧作家,为拉美裔戏剧正式进入美国主流戏剧殿堂做出了贡献。

为您推荐

尼尔森,T.

尼尔森,T. : 1974年发表处女作《决不让他们把你毫无自卫地剥光》,触及妇女堕胎权利,受到广泛好评。1975年发表的《海莱和维拉》是描写女同性恋的作品。使她赢得公众欢迎和获得成功的是1982年出版的描叙..

《大世词》

《大世词》 : 这部诗作产生于德来洛加纳国王在位期间。国王为得到北方各地,曾亲自坐镇彭世洛与清迈国作战。在此期间国王下令修建了帕西玛哈塔寺。为庆贺佛寺的建成,约于1482年,由国王督导写出了这部《..

《20世纪缅甸短篇小说百篇》

《20世纪缅甸短篇小说百篇》 : 作品选自1930~2000年缅甸报刊上发表的100位作家的100篇缅甸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都是这些作家被人熟知的成名作或代表作。而这100位作家也涵盖了20世纪缅甸短篇小说的主..

威廉斯,W.C.

福塞,J.

福塞,J. : 他是在欧洲上演剧目较多的挪威剧作家。作品已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荣获过多项挪威国内和国际重要文学和戏剧奖,如两度获新挪威语文学奖(1998、2003)、易卜生奖(2010)和北欧理事会文学奖(2015)等。福..

麦伦,S.

麦伦,S. : 生于奥斯陆。其诗作力图把握真实,运用准确的感觉和深思熟虑的思想反映现实世界。主要诗集有《透过夜的寂静》(1960)、《以天空为伴的人》(1962)、《时代》(1966)、《曙光——黑暗第九》(1969)等。作..

兰甘亨石碑

兰甘亨石碑 : 碑刻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行至第十八行可称为第一段,以泰文“孤”自称,记述了兰甘亨国王的经历;第二段记录了他修建玛南卡西拉阿寺和西沙查纳莱寺供奉佛舍利等事迹;第三段的碑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