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法语文学 :
瑞士有4个语言区,各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文化传统又都同邻国文化密切相连,因此瑞士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学。所谓瑞士文学,其实是瑞士德语文学、瑞士法语文学、瑞士意大利语文学和瑞士雷托罗曼语文学。
瑞士法语区从16世纪宗教改革开始才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而各邦政治上的独立到1848年才确定下来。尽管这个区域在文化上与法国巴黎关系密切,各地方的文化基础又极不相同,但在文学题材和体裁方面仍有共同之处,如宗教文学、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散文和日记体裁相当普遍的运用等。16世纪中叶,J.加尔文是日内瓦城的精神和政治领袖。作为有影响的传教士,他撰写了大量宣传宗教改革的著述;作为政治家,他制定了新的教规与国法。他在《教育与宗教的自白》(1537)和《基督教设施》(1536)等书中系统阐述了新教原理。他的革新主张吸引了欧洲许多大学生,当时的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对瑞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初,散文作家B.L.de穆拉尔特以《关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通信》为瑞士精神生活揭开了序幕。J.-J.卢梭则以其丰富的哲学、文学著述,把瑞士法语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卢梭同加尔文一样,也主张文学应对改善人的道德起教育作用,但他更注重描写人的感受。他在理论著作中,从描述文明进步破坏人类生活的质朴自然状态导致人的堕落入手,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国家的出现,专制制度的形成,则使不平等达到了顶峰。他提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社会改革方案,提倡以自由取代压迫,以平等取代特权,以民主取代专制。他的理论给予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有力的精神武器。他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那感情充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文学创作,在瑞士法语文学中开辟了与加尔文传统完全不同的新潮流。
19世纪初,法国作家斯塔尔夫人曾在日内瓦的科佩宫同她的朋友B.贡斯当等人成立文学沙龙,形成一个具有欧洲影响的文化中心。19世纪末,日内瓦大学美学和哲学教授H.F.阿米尔以其生前未曾公之于世的《日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关于加尔文、卢梭和他自己的精神生活很有价值的文献。
从19世纪末向20世纪过渡的时期,在瑞士法语区的精神生活中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F.de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他把语言描述成一种二元状态的体系,对不同状态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开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先河。后来心理学家J.皮亚热把他的方法运用于认识论研究,并在《结构主义》(1968)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903~1904年在瑞士法语区文化生活中出现了地方化的倾向。沃州民间诗人R.莫拉克斯在洛桑腹地建立了“若拉剧院”,扶植节日戏剧演出的传统,同时也上演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与此同时,《拉丁之幕》文学杂志提倡拉丁文明,反对“法国语言的泛日耳曼主义”倾向。后来弗里堡诗人G.de雷诺出版《沃州纪事》,鼓吹沃州地方爱国主义。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邂逅》杂志,试图冲破这种地方主义倾向,努力与他种语言的各州之间加强交流。
瑞士法语区现代叙事文学始于C.-F.拉缪。他的作品带有明显地方主义色彩,致力于描写沃州山区的美丽风光、传统粗犷的风俗习惯、农民的艰难生活、乡村的爱情故事和纠葛,却常常忽视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拉缪是个多产作家,影响及于20世纪后半叶。B.桑德拉与拉缪完全不同,他曾以记者、作家身份遍游世界,接触过各种现代思潮,他的作品带有明显世界主义倾向。此外,沃州作家J.舍塞克斯关于加尔文式的罪与罚的描写,G.哈尔达斯和G.舍皮洛关于工人、市民等下层劳动者生活的描写,J.-L.贝诺齐格利奥和R.·潘热的新小说等,反映了瑞士当代文学在艰难探索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