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柏,A.

    蒲柏,A. :

生于伦敦一个在政治上受歧视的天主教徒家庭,卒于伦敦。12岁时患重病,健康受到损害,从此家居读书。16岁时开始写诗,23岁发表诗篇《批评论》,受到文坛注意,得以结交著名作家J.斯威夫特、J.艾迪生等人,遂以写诗和翻译古典作品为生,成为当时尚不多见的职业作家。

在文学上崇奉新古典主义,重节制,讲法则,这也与当时提倡理性的英国上层社会相适应。他的作品无不精心雕琢,意境虽不高远,气魄亦无雄奇,但技巧圆熟,特别是英雄双韵体的运用,达到英国诗歌史上的最高水平。

他的成名之作《批评论》(1711)运用英雄双韵体,宣扬文学批评家必须有高雅趣味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主要论点来自古罗马的贺拉斯和法国N.布瓦洛等人,新意不多,但把它们表达得异常机智、精辟,体现了他对好诗的定义:“所思虽常有,妙笔则空前”。《夺发记》(1714)是仿英雄体诗所写,作者故意小题大做,使用洛可可式的华丽文笔写一对贵族男女因追逐游戏而交恶的社会新闻,但又意含讽刺,展示了时髦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怀不幸女士之诗》(1717)和《埃洛莎致阿贝拉诗》(1717)则以真挚的爱情为主题,其中人物都遇上悲剧性的结局。两诗写得悱恻动人,后者更见深度。

蒲柏也翻译了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昂纪》译本(1715~1720)与《奥德修纪》译本(1725~1726)的相继出版,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和收入,但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非议。他所编辑的《莎士比亚全集》(1725)问世后,又遭受专家的指摘。蒲柏的对策是把他的主要论敌当作反面人物写进他的新作《群愚史诗》(4卷本,1743)。讽刺本是蒲柏所长,这里更见功力,然而只有在作者跳出个人恩怨,将学究之流当作社会之害来鞭挞的时候,诗句才获得真正的力量。

蒲柏的后期作品还有《人论》(1733~1734)、《致阿勃斯诺特医生书》(1735)和《仿贺拉斯作》(1738)。《人论》是一首哲理诗,它反映了流行在当时上层人士之间的哲学信念,例如“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它有许多常为人引用的名句,而全诗却比较浅薄。后期的杰作是《致阿勃斯诺特医生书》。这是蒲柏的自传和自我辩护词,写得比较真切、自在,风格更为口语化,讽刺也更加入木三分,其中针对艾迪生的一段文字特别犀利,至今有名。

蒲柏的文名盛于18世纪,模仿者甚众,后浪漫主义诗人兴起,却对他作品中的意境和辞藻大加反对,19世纪后半叶的批评家M.阿诺德甚至认为他写的只是散文,不是诗歌。进入20世纪,他的文名复振,多数批评家认为他虽不长于抒情,也无深刻的思想,但善以议论和哲理入诗,写得精练、锋利,有不少可诵的警句,英雄双韵体的运用更是达到艺术上的化境。

为您推荐

萨克雷,W.M.

萨克雷,W.M. : 生于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卒于伦敦。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员兼行政官。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6岁时被送回英国上学。1829年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曾去德国游学。1833年主办《..

《乔·特纳的来与去》

《乔·特纳的来与去》 : 世纪组剧里威尔逊本人最钟爱的作品。故事发生在1911年匹兹堡一家寄宿公寓里,剧名里的乔·特纳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田纳西州长的白人兄弟,以绑架黑人充当囚犯做苦役而恶名昭著。剧..

斯威夫特,J.

斯威夫特,J. : 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卒于都柏林。父亲是英国人,后定居于爱尔兰。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1686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士..

蒙昭·阿卡丹庚·拉披帕

《一位女士的画像》

《一位女士的画像》 : 故事叙述聪慧美貌的伊莎贝尔·阿契尔在父亲去世后,由姑母杜歇太太从美国带到了英国。杜歇先生是一个从美国到英国定居了30年的老银行家,儿子拉尔夫身患肺病。伊莎贝尔拒绝了青年..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 :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农村,中心情节是黑人布朗菲尔德开枪将善良贤惠的妻子残暴杀死。布朗菲尔德的心理变态与他童年时代的遭遇有关。父亲格兰奇·科普..

笛福,D.

笛福,D. : 生于伦敦,卒于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受过中等教育,但未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