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夫赛,D.

    利夫赛,D. :

生于温尼伯,卒于维多利亚。父母文化素养高。她11岁随全家迁往多伦多,17岁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法语和意大利语,深受萧伯纳、H.易卜生和F.恩格斯作品的影响,又大量阅读英美女作家的作品,获学士学位后前往法国索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返回加拿大。

20世纪30年代,她目睹了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失业、贫困、饥饿与死亡及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开始对失业工人、犹太人、底层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艰苦的生存状况进行较深入的社会调查,并做救济工作。1936年她结婚后定居温哥华,此后数10年间当过教师、编辑、记者,曾前往欧洲采访。 1958年受政府资助赴英国进修英语教学。1960~1963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巴黎、赞比亚等地教英语。回温哥华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语言学,1966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47年她被选入加拿大皇家学会,先后在新不伦瑞克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多所大学任驻校作家或教授,是加拿大诗歌协会创办人之一。

她诗歌创作生涯长达40多年。第一部诗集《绿水罐》出版时她才19岁。她阅历丰富,得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反映生活;创作题材广泛,社会政治的动荡、个人经历的曲折、女性心理的微妙等,都成了她诗歌创作的内容。她于1944、1947年两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还获洛恩·皮尔斯勋章(1948)、加拿大勋章(1987)、不列颠哥伦比亚勋章(1992)等。她一生共出版了20多部诗歌及其他作品。

她早期以意象诗成名,诗歌富于新颖而又清新淡雅的意象。最负盛名的是代表作《绿雨》。此后她把视线转向社会,以写充满政治热情、同情劳苦大众的纪实政治诗为主,获总督奖的两部诗集《日与夜》和《为人民写的诗歌》都收录了不少这类诗。她也注重诗歌技巧,讲究音韵效果,在使用节奏和韵脚方面很有创意。如在《日与夜》一诗中,她成功地描绘出工人每天操作如同机械,揭示现代工厂生活的呆板、索然无味,巧妙运用节奏来传达工人们疲惫、沉重、厌倦的情绪。

30年代末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利夫赛的共产主义信仰开始消退,关注点日益转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体验,诗歌形式则以个性抒情诗为主,反映妇女在社会地位、独立人格、爱情、家庭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和渴望。有时也涉及情欲与性爱,但含蓄收敛,给人以纯洁、美好的印象。后期诗歌较集中于童年回忆、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老年问题、死亡、自然环境等,以个体抒情诗和自白诗为主。

她主要诗集有《路标》(1928)、《日与夜》《为人民写的诗歌》、《上帝的脸色》(1964)、《诗集:两个季节》(1972)、《左手与右手》(1977)、《爱的阶段》(1983)、《感觉世界》(1984)、《自我完善的树:诗歌选集》(1986)等。

评论界肯定利夫赛早期的意象诗,但对其政治诗褒贬不一。她的诗歌被认为含较少的加拿大独特性而更带有普遍性。

为您推荐

哈特,B.

哈特,B. : 生于纽约州奥尔伯尼,卒于英国伦敦。幼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阅读却很广泛。1854年随家迁往西部,做过矿工。1860年起定居旧金山,担任教员和编辑。哈特成名后迁居东部,曾出任美国驻德国和英国的领事,..

斯泰伦,W.

斯泰伦,W. : 生于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一造船工程师家庭,卒于马萨诸塞州的玛塔葡萄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1947年从杜克大学毕业后在出版社当过编辑,发表过几篇短篇小说。20世纪50..

叶赛宁,S.A.

叶赛宁,S.A. : 生于俄罗斯梁赞康斯坦丁诺沃(今梁赞州叶赛宁诺),卒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出身农民家庭。童年在比较富裕且颇有知识的外祖父家度过。家乡的田园风光、人情风物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

天宛

克雷洛夫,I.A.

克雷洛夫,I.A. : 生于莫斯科一贫寒的军医家庭,卒于圣彼得堡。少年丧父,11岁开始在地方法院做帮工,14岁从莫斯科迁居圣彼得堡,在税务所当办事员。他喜爱文学,自学成才。1782年写出第一部喜剧《用咖啡渣占卜..

布宁,I.A.

布宁,I.A. : 生于沃罗涅日一破落贵族家庭,卒于法国巴黎。家境困难,中学四年级时,因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在兄长的辅导下自学,并阅读了A.S.普希金、M.Yu.莱蒙托夫、N.V.果戈理等人的作品。后外出谋生,曾做过校对..

卡津,A.

卡津,A. : 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俄国犹太移民家庭,卒于纽约。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就读于纽约城市学院,193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在美国多所大学轮流任教,作巡回讲演、文学讲座,同时又为《大西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