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科夫,V. :
生于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州立艺术学校学习。卫国战争时赴前线,长期在部队当新闻记者。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写有短篇小说《一个人的死》(1957)、《第十 二个》(1958),中篇小说《鹤鸣》(1960)等。以后主要写中篇小说,如《第三颗信号弹》(1962)、《阿尔卑斯山的赞歌》(1964)、《前线纪事》(1966)、《死者不痛苦》(1966)等。70年代是他的创作成熟期,重要作品有《索特尼科夫》(1970)、《方尖碑》(1973)、《活到黎明》(1973,获1974年苏联国家奖金)、《他的营》(1974)、《狼群》(1975)和《一去不返》(1978)等。80年代的新作《劫难的标志》(1983)获1986年列宁奖金。此外还有《采石场》(1986)、《在迷雾中》(1987)等。贝科夫主要写中、短篇小说,内容多表现卫国战争时期的战壕实况和敌后游击队的战斗,以普通战士为小说主人公。作品既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性,也表现战士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着重从道德方面探索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从普通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中发现高尚的道德。他是苏联以写军事题材为主的“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1980年获白俄罗斯人民作家称号。苏联解体后,其思想有所变化,在1993年写的中篇小说《严寒》中,借主人公之口提出当年有无必要起来保卫国家的问题。小说情节紧张,心理描写细腻,抒情气氛浓厚,并具有独特的哲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