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温,J.

    鲍德温,J. : 美国黑人作家。出生在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他的父亲是不受教区供养的穷牧师,有子女9人,他是长子。因家贫受教育不多,主要靠自学。12岁发表一篇描写西班牙革命的短篇小说,以后一直练习写作歌曲和剧本。他的父亲一心要他当牧师,极力反对他的创作活动。他14岁开始在教堂布道,3年后自称"看透了宗教的虚伪",从此离开教堂,不信宗教。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后来写的散文也带有布道时的说教口吻和激情。
  鲍德温离开教堂后不久,在他所谓的"美国工商业世界"中谋生,充当过饭馆侍者和仆役,业余时间写作书评和小品文,其中一部分后来收在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记》(1955)中。1944年他结识黑人作家理查·赖特,并在赖特的帮助和鼓励下从事创作。4年后步赖特的后尘离开美国侨居巴黎和欧洲。1957年美国爆发警察镇压黑人示威的小石城事件,鲍德温认为他身为作家,"责任是在美国",因而回到美国从事写作和斗争。他参加黑人民权运动,同时写了许多文章,就反对种族歧视、黑人解放的道路等问题发表意见。其中有著名的散文集《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将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还有政论、文艺评论、回忆录、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字,文笔犀利泼辣,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西方有不少评论家认为他是20世纪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充满无人能模仿的激情,这种激情......出自作者的内心,无法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分割开来。"
  除散文外,鲍德温也写作剧本和小说。他的剧本《黑人怨》(1964)在百老汇上演后获得好评。他出版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长篇小说,较优秀的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向苍天呼吁》(1953),主要描写美国黑人青少年面临两种抉择:不是进教堂,就是进监狱。后来出版的三部长篇小说《乔瓦尼的房间》(1956)、《另一个国家》(1962)和《告诉我火车开走多久了》(1968),企图通过复杂的性关系(包括同性恋)来反映美国现实社会中的种族关系,猥亵的描写较多。197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写一对黑人青年男女遭受一个白人警察的迫害和诬告的悲剧,反映种族问题较前深刻。
  鲍德温关于种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美国的"复合命运"使白人和黑人的生活及利害关系在20世纪的美国变得不可分割。他认为要解决美国黑人问题,关键在于美国白人必须寻找出一条道路来与黑人共处。他一方面警告白人世界必须停止种族歧视,因为物极必反,黑人的怒火会一发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又规劝黑人不要采取极端的行动,以免煽起种族仇恨,自取灭亡。他的观点虽遭到某些黑人领袖的指责,但在黑人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

为您推荐

班扬,J.

班扬,J. :   英国散文作家。出生于农村劳动人民家庭,父亲是补锅匠。他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很早就继承了父业。内战时期,他于1644至1646年参加了议会军队,接触清教徒运动和社会各阶层人物,对他以后的宗教信仰和文..

班纳吉,T.

班纳吉,T. : 孟加拉语小说家。出生在印度孟加拉邦比尔布尔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加尔各答上大学时,因参加政治活动被捕。两年后出狱,在家乡从事文学创作。他写了许多取材于农村生活的小说,表现没落地主和暴发户的..

巴苏,B.

巴苏,B. : 孟加拉语诗人、作家、戏剧家。早年办过手写的刊物《进步》。著有短篇小说集《艾拉和奥拉》,长篇小说《当荷花开放的那一天》(1933)、《黑风》(1942)、《小树枝》(1946),诗集《伤心话》(1925)、《囚徒之..

班纳吉,R.

《百喻经》

《百喻经》 : 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即《百句譬喻经》,原文尚未发现。译本署僧伽斯那撰,求那毗地译,译者是中天竺(印度)和尚,译于南齐时(公元5世纪)。书末说,"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花)鬘竟"。可能本书原名..

巴特图拉嘎,З.

巴特图拉嘎,З. : 蒙古小说家。生于色楞格省。1955年处女作《图布森和特古斯》出版,获得好评。这是一部惊险的中篇小说,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古地下工作者和日本警察机关之间的斗争。此后,他专门从事侦探小..

班纳吉,M.

班纳吉,M. : 孟加拉语小说家。原籍东孟加拉邦达卡地区的农村,出生在西孟加拉邦杜姆卡镇。父亲是当地政府的税收官员,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他的青少年时期大多在东、西孟加拉邦和比哈尔邦一些城镇度过,从小就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