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283—363)

葛洪(283—363): 东晋道教学者。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先世为官宦之家,后家道衰落,年幼时靠耕作过活,但好学不倦,遍读《孝经》、《论语》、《诗经》、《周易》及“诸史百家之言”近万卷,并兼长武事,善于骑射。惠帝太安中任将兵都尉,剿平石冰为首的农民暴动,以“功”迁伏波将军。后南下,任广州参军,就郑隐、鲍玄学神仙导养之法。东晋开国,干宝上书言其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辞而不就。因闻交趾地区出丹砂,求为句漏令,再次过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遂止罗浮山炼丹。所著《抱朴子》一书,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仙道学说;“外篇”五十卷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以及经世治国之儒术。主张儒道双修,以道为主,兼论儒学及教育。他充分肯定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矿璞、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知来”,“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抱朴子·勖学》)。认为人“才性有优劣,思理有修短”,都可以通过
教育和学习,获得成功。在学习方面,强调师的作用。“未遇明师而求要道,未可得也”(《微旨》)。重视扎实的基本功。“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干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里者,未之有也”(同上)。认为对待学习,要“志诚坚果”,然后逐步深入,“阶浅以涉深,由难以及易”。一疑则无功。对人才曾进行过细致周密的研究,剖析了从“圣人”至“下人”的四十种善人和由“悖人”至“刺人”的四十五种恶人各种特点,提出系统的识别,选择和考验途径及方法,颇有独到的见解。对仅以试经办法选拔人才,提出批评。认为举贤的原则应是勤学、修德、无私、通经策,有才略,重在多方考察和验证。一生著述颇多,在医学、兵法、天文等方面均有论述。被后世道家学者所推崇,其地位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同,视其为晋以前道教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者。除《抱朴子》外,另有《神仙传》、《隐逸传》和《西京杂记》等传世。

为您推荐

杜夔

杜夔: 三国时音乐教育家。字公良,河南人。《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 “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 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

傅玄(217—278)

傅玄(217—278): 西晋思想家、教育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幼年丧父,靠刻苦自学获得渊博学识,长于乐府歌行,并精于音律。魏末时举秀才。历任郎中、弘农太守、散骑常侍,封鹑觚男。入晋,官司隶校尉,拜太仆。曾向晋武..

纪瞻(253—324)

纪瞻(253—324): 西晋学者。字思远,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举秀才。曾出任扬威将军、会稽内史,除尚书左仆射。熟悉典制,提出周代之明堂、太庙、清庙、太室、太学、辟雍,乃“异名同事”,取其不同的作用与方位而命名,“其实一也..

向秀(约 227—272)

晋 武 帝(236—290)

晋 武 帝(236—290): 即司马炎,司马昭之子,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曾于咸宁四年(278)首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繇、胡昭之书为法。重视地方教化和学校,提出以观风俗、协礼律、兴礼..

潘尼(约 251—311)

潘尼(约 251—311): 西晋学者。字正叔,荣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历任著作郎、秘书监、中书令、太常卿。曾作《释奠颂》,记述晋惠帝于元康三年(293)视学太学之盛况;赞美惠帝“留精儒术,敦阅古训,遵道让齿,降心下问”(《晋书·潘尼传》..

王弼(226—249)

王弼(226—249): 三国魏学者,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少年即负盛名,史称其“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为何晏尝识,任黄门台郎。正始十年(249),因事免官,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