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谱

减字谱: 古代记谱法。脱胎于文字谱。约在中唐时曹柔首创。主要变化有:简化符号,如文字谱的“宫”改作“宀”;明确规定右手四指的“抹、挑”(食指向里、向外),“勾、剔”(中指向里、向外),“打、摘”(无名指向里、向外),“擘、托”(大指向里、向外)等八种基本指法。其余依旧。故仍较繁琐。约至唐末,因琴曲创作和演奏技巧发展,遂更趋简化。原称“宫、商、角、徵、羽、文、武”七根弦名改为“一、二、三、四、五、六、七”,
并取消或简化部分指法与谱字,与现今流行的减字谱大体一致。其创造和定型,对唐代乐曲的流传、保存及琴艺的传授有重要作用。

为您推荐

博观

博观: 古代文艺教育术语。刘勰认为,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复杂(文情难鉴),加之欣赏品评者的主观爱憎不同,为了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作品,则批评者自身要具备艺术修养和长期实践的经验,能对作品作全面的观察。“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舞谱

舞谱: 古代教学用的乐舞图录或符号记载。约有三类:(1)用简单符号表示节拍或动作;(2)用动词来表示,如据、摇、送等;或用鸟兽动作表示,如雁翅儿、龟背儿、打鸳鸯场等。(3)队形图,即记录舞者的队形排列。流传至今最早者为《敦煌舞谱..

风骨

风骨: 评价人精神品格、风度仪态的标准。《世说新语·赏鉴》:“羲之风骨清举也。”沈约《宋书·武帝纪上》:“(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后引申为艺术品的赏鉴、评价标准。刘勰《文心雕龙..

故事

故事: 从旧时历史、小说、神话、传闻取材而成为有情节、首尾连贯的文学体裁。内容多为劝善惩恶,褒扬忠孝者,常被家庭长者用以教育儿童。宋朱熹《小学》载杨亿家训曰:“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

得情炼骨

得情炼骨: 古代乐教术语。苏憬《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弹琴须要得情。情者,古人作歌之意,喜怒哀乐之所见端也。有是情斯有是声,声情俱肖,乃为有曲。然必读书论世,尔雅温文,始能与古人之情相洽。”“‘弹琴要炼骨。炼骨之..

箜篌

箜篌: 古代弹拨乐器之一。《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应劭《风俗通》:“空侯又名坎侯,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