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渐: 长期的积累习染。谓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对人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荀子认为礼义道德等社会规范是要经过学习才有的,社会环境决定人性的好坏。《荀子》书中,“积”乃指人的主观努力,如说“圣人,人之所积”(《儒效》);“渐”乃指客观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如言“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尿),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劝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积与渐结合的过程。《汉书·贾谊传》: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为您推荐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儒学概念。谓早期教养形成的习惯随年龄长大会养成某种较稳定的品质。朱熹《小学书题》:“古者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
无为: 顺其自然,不妄为。道家用语。《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又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又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
性伪分: “性”与“伪”的区别。即先天自然生成而非人为而成的东西叫做性,人有意的作为及人有意作成的东西叫做伪。《荀子·性恶》:“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
名法: ①名分与法制。《尹文子·大道下》:“政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国,万物所不能乱。”②名家、法家之合称。《史记·太史公自序》:“其(道
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
性伪合: 荀子的人的发展观。《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意谓..
性情: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范畴。性一般指人的自然资质或天赋素质,情指好、恶、喜、怒、哀、乐等情感。先秦荀子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即性是天生的,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