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法

名法: ①名分与法制。《尹文子·大道下》:“政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国,万物所不能乱。”②名家、法家之合称。《史记·太史公自序》:“其(道
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清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道》:“秦并天下  黜儒术而任名法。”

为您推荐

性伪合

性伪合: 荀子的人的发展观。《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意谓..

性情

性情: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范畴。性一般指人的自然资质或天赋素质,情指好、恶、喜、怒、哀、乐等情感。先秦荀子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即性是天生的,情是..

天泉证悟

天泉证悟: 又称“天泉证道”。指明王守仁在浙江会稽天泉桥上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就“四句教”的师徒对话。守仁曾将其为学宗旨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正名

尽性

尽性: 儒家用语。谓发挥人和物的天赋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郑玄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意即唯至诚之人始能发挥人之本性,顺应自然之..

性命

性命: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范畴。性一般指天生的资质或天然的特质。命的本意为令,后泛指超越人事之外加力量。人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干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汉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

见闻之知

见闻之知: 张载认识论用语。与“德性所知”对称。指人通过感官接触外物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德性所知是对“天性”、“天理”、“天德”的认识,非闻见所能及,“闻见不足以尽物”。“德性所知,不萌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