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证悟: 又称“天泉证道”。指明王守仁在浙江会稽天泉桥上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就“四句教”的师徒对话。守仁曾将其为学宗旨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因有王门“四句教”之称。后王畿与钱德洪对此教语的含义发生争论。钱认为此为师门定本,一毫不可更易。王则谓“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害无恶的物矣”(同上)。认为其师立教随时,此为“权法”,不是正法。嘉靖六年(1527)九月,守仁受命征思田。行前夜坐天泉桥上,钱、王以所见请益,他指出二人见解,“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并谓:“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者,即本体便是工夫,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者,须用为善去恶工夫,以渐复其本体也”(《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二》)。此段回答被王门称为“天泉证道”。孙奇逢《理学宗传》称为“天泉证悟之论”。
为您推荐
正名: 指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孔子认为为政首先必须正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
尽性: 儒家用语。谓发挥人和物的天赋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郑玄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意即唯至诚之人始能发挥人之本性,顺应自然之..
性命: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范畴。性一般指天生的资质或天然的特质。命的本意为令,后泛指超越人事之外加力量。人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干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汉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
礼教: ①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贵族宗法等级制度而制定的礼法教条。《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②礼的教育。孔子教人,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又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尽心知性: 孟子用语。《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人能尽量发挥心中的善端,就能认识本性,知性亦即知..
布衣: ①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史记·鲁周公世家》:“(季)平子布衣跳行,因六卿谢罪。”《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帻。”②平民;庶人。布衣为庶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