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欲

六欲: 人的六种欲望。所指不一。《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即欲生、恶死、耳欲五声、目欲五色、口欲五味、鼻欲芬香等六种欲望。陈奇猷校释引范耕研曰:“六欲未审何指。《春秋公羊传》、《白虎通义》均以喜、怒、哀、乐、爱、恶为六情。情与欲本可通,又本书《情欲篇》正以情解欲,则六欲殆即六情。若高氏所谓生、死、耳、目、口、鼻六者,后四者固见上文,而加入生、死二欲以足其数,殊无所本。且生固可欲,而死又乌可谓为欲耶?故知高说非也。”陈则认为高注不误,谓“当在‘迫生’之下而生时,欲死而不可得,故死亦是一欲。”

为您推荐

明诚

明诚: 儒学概念。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朱熹注:“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

气禀

气禀: 人出生时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认为气禀是人生命之源。王充《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认为人的死生贵贱皆由气禀所定。宋代理学家提出人禀气而形成*..

立乐之方

立乐之方: 先秦儒家实施音乐教育的原则。主张用艺术引导(道)人节制欲望,使之向善。《礼记·乐记》谓乐的本义就是快乐。追求快乐是人情所不能免的。快乐必表现为“声音”“动静”,表现而不加引导,就不能不产生淫乱。为防止..

不忍人之心

积靡

积靡: 荀子用语。《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杨倞注:“靡,顺也;顺其积习故能然。”于省吾云:“训靡为顺,误矣;训积为习,是也。梁启雄云:‘靡同摩。’较注义为允。《汉书·董仲舒传》:‘..

四端

四端: 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注错习俗

注错习俗: 荀子用语。《荀子·儒效》:“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杨倞注:注错,“犹措置也”(指举止行为)。习俗,“习以为俗”。荀子重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性格才能的差异不是由于天性,而是后天积习造成的“人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