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物由学: 王充《论衡·实知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谓人的知识、学问都是学习的成果,反对“生而知之”的主观唯心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先知先觉、生而知之的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即使是圣人也是学以致圣,“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 欢迎来到文学网!
未发已发: 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理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程颐说:“存养于未发之前”,“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强调“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张栻则主张..
教习: ①教育、习惯与环境的影响。《汉书·贾谊传》:“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教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②教导;教学。梁简文帝《征君何先生墓志》:“聚徒教习,学侣成群。”..
人心: 语出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孔颖达疏以“民心”释“人心”,谓:“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本义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就如何治民而言。朱熹用理学的观点解释,认为“人心”“..
学达天性: 《吕氏春秋》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先天禀赋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吕氏春秋·尊师》:“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
六欲: 人的六种欲望。所指不一。《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即欲生、恶死、耳欲五声、目欲五色、口欲五味、鼻欲芬香等六种欲望。陈奇猷校释引范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