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藏书主人所收藏的典籍图书在社会和历史间的传播。
在历史中国,藏书流通主要有借读、借钞、借校、借刊、翻刻和捐赠等多种形式。藏书流通在历史中国社会虽然未蔚成普遍风气,但倡导和力行者代不乏人。
汉代的蔡邕,晋代的范蔚,南朝的崔慰祖,北宋的宋敏求、李公择、苏颂,南宋的赵不迂、郑文英,金代的承庆,明代的曹溶、姚士粦、胡应麟、毛晋,清代的黄虞稷、孙承泽、朱筠、未彝尊、周永年、宋大樽宋咸熙父子、孙衣言、铁琴铜剑楼瞿氏、孙文川、张寿荣、徐树兰、国英等都是藏书流通的杰出典型。明人曹溶(1613-1685)撰有《流通古书约》,是专门讨论和倡导藏书流通的重要文献,对藏书流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晚清缪荃孙刻《藕香零拾丛书》就节取了该约中“节宴游玩好诸费”一语作为丛书的先后序次。明清之交,丁雄飞与黄虞稷合订的《古欢社约》,是一份传诸当世的私人藏书家之间有关藏书流通的契约,是研究藏书家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张之洞(1837-1909)的《劝刻书说》,则是一篇号召社会人士翻刻古代文献的在当日有很大影响的倡言书。叶德辉说:“文襄倡此言,故光绪以来海内刻书之风几视乾嘉时相倍。”(《书林清话》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