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逵论读书有疑是智慧之门

杨逵论读书有疑是智慧之门:

杨逵(1905-1985)原名杨贵,台南新化人。

台湾作家,10岁刚过即喜读文艺书籍。青年时代曾到日本东京攻读文学、哲学,并读了许多关于思维方法的书。1927年放弃学业,回台湾参加抗日的农民运动和文化运动。

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唯一直接参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家。

曾多次身陷囹圄。1945年台湾光复后,又以在“二·二八”事件中草拟《和平宣言》而被捕判刑。

提倡改造社会,服务人生,为人类进步事业创作。作品多写实,文风淳厚。

曾创办《一阳周报》,主编《力行报》副刊、《台湾文学》丛刊等。

有《羊头集》、《杨逵作品选集》等。

素有“用锄头在大地上耕耘的作家”之称。“他一方面开垦荒地,植树种花,过着清贫刻苦、自甘淡泊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始终写作不辍,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使命感和奋斗精神倾吐在纸上,让更多的人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杨逵作品选集》编后记)1957年在台湾《新生月刊》5月号上发表题为《智慧之门将要开了》的致其孩子的信,提出“怀疑是智慧之门,它是一切学问的出发点,……无论哪一个发明与创作都是由怀疑出发”的观点。他说:“……你说,你越读得多,越听得多,越糊涂了;这是智慧之门将要开的信号,千万不要灰心。……我们做学问的,不该怕问题的繁多。碰到问题才是到达智慧之门的信号。只要不畏难、不退缩,智慧之门将会给你打开的。……性急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求真理”,他还指出,“……智慧之门将要开了。

可是,人家不会替你打开的,一定要你自己努力,用功来把它打开。可以用的敲门砖是科学的方法、丰富的知识与严密仔细、继续不断的观察和思索。

没有道理的幻想,是越想越糊涂的,那是与智慧之门背道而驰的。”

为您推荐

茅盾论读书与创作

茅盾论读书与创作:茅盾生平读书甚博。他认为:“读书的范围愈广,则愈能得到多方面的启迪,他的写作的准备项下的积蓄愈厚愈大”(《论创作的准备》),并认为,“边写边读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还须强调“边生活”(《关于文学修养..

马浮论读书

马浮论读书:马浮(1883-1967)字一浮,号湛翁、被褐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光绪举人。自少不求闻达,悄然修养。曾隐居杭州西湖,研读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精通佛学。能诗。擅书画。曾留学日本、德国。一度执教于浙江大学..

林语堂论读书

林语堂论读书: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继改今名,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归国,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和厦门大学文科主任等..

汪辟疆论读书

郑逸梅论读书

郑逸梅论读书:郑逸梅所着《幽梦新影》,极可玩索,其中论及读书情趣,颇多佳论:“心中无一事萦系,然后读书得其奥,饮酒得其趣,睡眠得其适,游赏得其幽。”“读《离骚经》宜于茶余,诵《剑侠传》宜于酒后。”“恨不得十年暇,读生平未见..

夏丐尊论读书

夏丐尊论读书:夏丐尊(1886-1946)字勉旃,号闷庵,浙江上虞人。学者、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五四”时推行革新语文教育。1920年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1921年起从事教育活动并进行翻译和文学创作。曾创办《中学生》杂志和《..

梁启超论读书

梁启超论读书: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详细论述了读书的各个方面。如“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