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定义 : 新闻摄影这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次的意义上加以沿用。广义而言,新闻摄影除新闻照片外,还包括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电视; 狭义地说,主要就是指报刊上发表的、展览会上展出的新闻照片。现今一般是在狭义的层次上加以沿用。1983年10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就从狭义的层次上将我国新闻宣传事业按其产生的时间顺序分为文字新闻、新闻漫画,新闻摄影、新闻记录电影、口语广播、新闻电视六大兵种。
作为新闻事业六大兵种之一的新闻摄影,特性何在? 它与其他新闻兵种的区别何在?这是研究新闻摄影学的起点。这就需要给新闻摄影下个确切的定义。
五十年代,在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中,为了反对导演摆布,蒋齐生提出了新闻摄影是 “新闻形象的现场纪实” 或 “新闻现场形象的纪实”。它的含义有三: (一) 新闻摄影的形象,是新闻事实本身的形象,而不是摄影记者组织导演出来的非新闻形象;(二) 新闻摄影的形象是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拍摄的新闻形象,而不是事过境迁之后摆布补拍的东西;(三)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由形象的纪实性来体现,纪实性又进一步由现场性来体现。这个定义,在坚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反对摆布中,是起了作用的,已为不少同志所接受。不过,这个定义是有缺陷的,它只讲了新闻摄影形象的来源与拍摄,而没有讲新闻摄影形象的使用与发表,忽略了新闻照片用 “形象说话” 与文字说明的关系。另一方面,从辩证法要求在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中把握事物的个性来看,蒋的上述定义只注意了新闻摄影同文字新闻与口播新闻的区别,而忽略了新闻摄影同新闻记录电影与新闻电视的区别。这两个“忽略” 虽有受当时讨论的主题限制的原因,但是从新闻摄影学的科学性角度看,这两个“忽略”,使蒋的上述定义带有片面性。
在以后出现的各种新闻摄影定义中,大多均注意到了新闻摄影同其他视觉新闻的区分,加上了 “以照相手段”或 “通过照片的直观形象”之类的限词; 但都忽略了文字说明的作用。于1985年10月在安微滁县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颜志刚老师对新闻摄影的定义进行了再探讨。他认为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确切的逻辑规定,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是用照片和文字的结合来报道新闻。因此,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定义内涵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忽视文字说明,实质上是把新闻摄影单纯作为一种摄影形态来研究,而未把它作为一种新闻形态来研究。这也是许多摄影记者只注重如何提高照片的技艺,而不注重结合画面形象来表达新闻信息的文字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深入采访掌握写说明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合有关意见,1986年,蒋齐生以笔名求实在《再议照片“形象说话”与文字说明的关系》一文中,将他五十年代的定义修改如下:
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传递信息( 《中国摄影报》,1986年总74期)。
这个定义既反映了新闻摄影的性质与特征,也反映了新闻摄影与其他新闻兵种的联系与区别。新闻摄影是视觉新闻的一种,它不同于文字新闻与口播新闻,它是用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传递信息的。在照片与文字说明的关系中,照片记录的新闻形象是主要的矛盾方面,这个主要的矛盾方面决定了新闻摄影的性质与特征,使它成为一种视觉新闻,但又不同于在它以后出现的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电视。新闻摄影的照片形式,是单幅的、静态的、固定的画面;而新闻电影和新闻电视是用连续画面交待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事件完整的发展过程,它们的形象是在情节发展中被观众感受的。新闻摄影主要用“形象说话”,形象好坏决定它的质量。但是,在发表的时候,它必须附有文字说明,这同电影新闻和电视新闻在放映时必须有口语或文字说明一样。由于形象本身的局限性,视觉新闻可以使人看见“何事”(什么新闻)与“如何”(新闻的真实情景),但是画面中的人与事不能自己通报姓名,交代“何人”,说出事情发生于“何时”、“何地”,也不能报告事物发生的原因(“何故”)。新闻六个要素,新闻形象只能交代视觉可以感受的两个,其他的四个要素,要靠文字说明解释;没有这个解释,对于不熟悉那个新闻事实的读者来说,形象就会变成纵然可以被人感觉,但却未必能够被人理解的东西。
目前,我国新闻摄影定义与西方新闻学范畴内的新闻摄影内涵相近,而与西方传播学中的新闻摄影的内涵有一定的差距。传播学中的新闻摄影所传播的信息较新闻学中的新闻摄影要广博多样,其传播的信息可以是新闻,也可以不是,注重的是“图像信息的传播”,而不仅仅是“图像新闻的传播”。这样,原来并存的新闻摄影、报刊摄影、杂志摄影、纪实摄影等等就被统称为PHOTOJOVRNALISM。因此,密苏里大学新闻摄影教授科立夫·爱登从传播学角度给新闻摄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美国新闻摄影记协举办的年赛中,就有“插图照片”一项,这类照片就是为传播某一信息而摆拍出来的,类似广告。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