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 作为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的构图,即线条与色调的组合方式,不能照搬绘画的构图法则,也不能完全按照一般摄影艺术的构图规范; 那么,符合新闻摄影自身特点的构图原则是什么? 我们认为,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
(一) 生动自然
自然,主要是指新闻照片的造型、用光应从生活原型出发,因势而导,直接从新闻现场发现和提炼线条的美,从景物的固有色调中寻找自然的对比关系,求其自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线条、形状,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其基本的力的样式和轨迹; 即使在表面纷乱和繁芜的事物中,也存在着潜伏的线形结构。它们是新闻照片构图的原始骨架;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要善于发现并将它们提炼或分离出来,利用线条的视觉概括力和色调的视觉对比度来提高画面的有序程度和吸引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新闻信息。
自然和社会生活不是按照书本上的构图法则造建起来的,它们的形态比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要丰富万倍,更不是构图学的几条法则所能包括得了的。我们强调新闻照片的构图从生活原型出发,遵循自然和社会生活自身规律,才能反映出客观世界千姿万态生动无比的本来面貌。每一个具体的新闻现场,其内容与形式是浑然一体的,其外在形式在不同瞬间内呈现着不同的组合形态;
其间也就随机地向我们提供着承载最大信息量的最佳造型瞬间。因此,只要某种外在形式最适合新闻信息的表达和传递,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形式是成功的。也可以说,一幅新闻照片的构图,只要是突出了新闻信息视觉传达功能,它就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舒野拍摄的 《两代人之间》,就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这幅佳作摄于1982年12月4日共青团十一大开幕式现场,画面是邓小平、陈云、胡耀
邦三位领导同志接见与会代表,与他们亲切交谈; 每位领导人周围都围了一圈年青人,形成了三个画面中心。若按绘画构图法则来衡量,这幅照片的构图既不符合一个中心的主从律,又不符合散整相间、疏密相济的形式规范,三分均等的分割了空间。然而,如果从传达新闻信息出发,从生活原型出发,就不难觉察到: 在这种场合下,只有这三个中心才能鲜明生动地表现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新一代开拓者之间真挚、亲密的关系和革命情谊。如果遵从主从律,一个中心分别拍摄一张,那样每张照片都不能完美地反映出这一新闻题材的思想容量。
从新闻现场将客观存在的物质实在性的自在形式,遵循着承载信息量大小的准则,直接提炼或分离为画面上的自为形式,无疑比人为的策划加工更真实、更自然、更生动。我们要在这一点上,区分新闻照片形式美与一般艺术形式美的异同。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形式,不追求几何学意义的线性的平衡和谐,而是追求一种动态平衡,即在直观的不均衡、不和谐中,蕴含着整体的、内在的均衡和和谐。早在三十年代,洛浑在《新闻照片的性质及其摄法》 一文中,就指出新闻摄影在构图时,“要把所有以前读过的关于艺术的平衡都忘掉。”
当前在国际上,新闻照片在构图上出现的新走向之一就是打破陈规,传统的静态的平衡、和谐的构图模式已受到挑战,许多作者公然反其道而行之,以求在新的层次上争得新闻照片自身的表现自由,以开放性的画面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新闻信息量。在国内,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年青的摄影记者,他们在追求深化报道的同时,在构图模式上也力求创新,为报道的深化开辟形式上的独特方式。
自然生动的构图,从作者而言,便于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就读者而言,则易于接受更多的信息量,使人得其意而忘其形。构图的形式美不能脱离它所表现的内容而强调突出自身的实现。当构图形式贴切地表现了内容,让观众被外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所吸引、所感动,不觉得形式存在的时候,这才是构图形式美真正得到了实现。换言之,使人 “得意忘形” 的构图才是上乘的佳作。
(二) 简化突出
所谓简化,并非是复杂的对立,而是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也就是力求用最简单的结构发挥最多的功能。
摄影构图实际上是一种“构成”,是靠把线条、形体和色调摆在一起而产生的形式。客观存在于新闻现场的物质第一性的外部形式不但是一种按序排列的非线性的开放结构,而且自身就趋向于最佳结构状态——简化。缘此,我们从新闻现场直接提炼造型形式时,就应用尽可能少的构图符号,把复杂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即 “简于象而不简于意”。如获28届 “荷赛”新闻特写照片二等奖的 《饥渴难忍——埃塞俄比亚旱灾的缩影》 (大卫·伯耐特摄) 就是 “言简意赅”的代表作。作者以仰角拍摄,躲开了杂乱的现场,将湛蓝的天空收入镜头,形成简洁而又好看的背景。这简化的背景既表明拍摄时当地尚无些许降雨迹象,又与小男孩黝黑的皮肤形成强烈的色调反差,使主体更为突出,从而强化了求水的主题。画面着力表现小黑孩紧闭双目,抱着一个已将开关拧到尽头仍滴不出水来的水龙头用力吮吸的动作。在这里,一个黑小孩吮水加一片蓝天,就“写”出了一个“渴”字,成为连续数年遭受旱灾之苦的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缩影。可见,简化不是简单,而是用尽可能少的形象元素来突出地表现丰富的主题思想,是造型构图外部形式的简化性与内部形式瞬间情节包孕性的有机统一。
追求画面形象的简化,已成为当前国外新闻摄影表现手法的最主要的新趋向。这一新趋向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生活紧张而繁忙,思维活动迅速而敏捷,繁杂、臃肿、拖沓、四平八稳被视为末流,人们崇尚那种鲜明、简洁、明快、飘逸、新奇的审美风格。这种社会心理也必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艺术中,渗透到新闻摄影之中。对新闻照片画面形象的造型,已从追求构图、光线、影调、颗粒和取材、神态等面面俱到的综合效应转向某一方面特征的突出,如鲜明的形象,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节奏等;以追求画面突兀强烈的视觉“第一印象”,追求一种大刀阔斧、开门见山、洒脱豪迈的气势,追求将事物最具典型意义的局部予以强化,使读者得以“近观细察”,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近距离感和体味的真切感。
(三) 新颖独创
人的视觉是从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作出判断和理解的,人类本来就具有从形象中寻找“意”的天性,人们的思维活动会自发去沟通彼此孤立的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各形象元素之间组合得好,就能产生极大的幅射力,从而表达出比它们自身要丰富得多的内容。形象组合的最优化是指“可理解度”与“新颖度”之间的辩证反比关系。画面形象组合得新颖独创的量越大,它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但就越不容易为人所理解;反之,形象组合得可理解的量越大,它向人们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小。因此,画面形象的组合,既不能是完全新颖独创的,那就意味着完全不可理解,即信息量等于零;同时又不能是完全可理解的,那意味着传播的东西全然是陈旧的,毫无新意,信息量同样等于零。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形象组合时,在新颖独创性与可理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把握住“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
我国新闻摄影的现状,在形象组合上存在的主要弊端,不是独创性太大,审美距离太远;而是可理解性太大,审美距离太近。大多新闻照片的画面直来直去,和盘托出,一览无遗,不耐人思索,令读者看而生厌,毫无美感可言。如参观,即作参观状;视察,即呈视察态;会见,即拍坐沙发;欢送,又总是拍握手。再如农村报道中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歌”;工业报道中的开门红、双过半、满堂红的“三部曲”等等。这类照片的形象组合由于缺少适度新颖性、独创性,可理解的量太大,传播的是人们“似曾相见”的信息,实用的动机压倒了美感,成了“图解”照片。
1959年8月29日晨,周总理在首都机场送走外宾后与记者共进早餐时说: “拍宴会的照片,不要老拍碰杯的,那些我已经看腻了。接见时,老是拍坐在那里谈话,太呆板了,是不是可以照些别的?照片要从各个角度去照。”周总理这里强调的“角度”显然不是一般技术上的用光、造型角度,而是指优化形象组合的审美角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取景时,不但要匠心经管如何把线条、形体、影调、色块组构成各种形象要素,更要刻意追求这些形象要素的最佳组合,将画面新闻形象的可理解性与独创性合度地巧妙结合起来,把握住“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从而给读者尽可能大的思索空间,让他们“看见”尽可能多的“象外之象”,即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大凡优秀的新闻照片,其形象组合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独创性,从而获得最佳传播效果。大卫·伯耐特于1985年11月在日内瓦美苏首脑会谈拍摄的《美苏首脑日内瓦会谈》就是范例之一。首脑会谈时,为了记者向全世界报道的需要,往往会谈前有意抽几分钟坐在一起,让记者们拍够拍透。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照片,难度不大,但易于落入一般会议新闻俗套。伯耐特这幅照片就超凡出众,既新颖别致、引人注目,又含蓄深厚、耐人寻味。他选取了居中平视的拍摄角度,独创性地经营了一个完全对称的构图,将画面形象进行了超常规的组合:你看左边的戈尔巴乔夫与右边的里根俩人虽然并排坐着,但一位面朝东,另一位面朝西,各有各的思谋和心计。这一形象组合就向观众暗示,要想在这两个超级大国首脑会谈中取得共同的看法和一致的意见,并不容易。再加上两个首脑身边,又各坐着一位随时可以提供咨询的“智多星”,正在悄悄地出谋划策,这一瞬间形象就更使整个画面里充满了政治斗争中所特有的诡云谲雨的气氛。这一幅照片,由于形象组合得新颖、独创,从而精确概括了当时两雄争霸的世界局势和他们之间实力交易的本质。
以往人们欣赏新闻照片,常常偏爱单一、平稳、对称的格调,现在则转向简洁、奇特和强烈。因此,新闻照片的画面一定要与众不同,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瞬间,独特的表情,独特的构图。这是新闻照片落上报纸版面的最敏感的因素,也是编辑选稿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取景构图时,特别要重视经营画面形象的组合,使其新颖独创,引人注目。

为您推荐

谭汝俭

谭汝俭 : 清末民初报人。广东南海人。字荔桓。廪生出身。1898年2月10日,《岭学报》 旬刊在广州创刊,参与创办并任撰述,介绍新学,倡言维新。同年3月,该报附出 《岭海报》 日刊,兼任主笔,积极宣传维..

沈毓桂

沈毓桂 : 近代报人。江苏吴江人。字寿康,号赘翁,笔名稍识时务者、南溪居士、古吴志道老人等。早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中年结交外国传教士,对西学发生兴趣。1859年在上海结识伟烈亚力、艾约瑟、慕..

主面和节点

主面和节点 : 复式透镜内部反射与折射的光程十分复杂,为简化起见,就用两个等效折射面来代替整个复式镜头的光学系统。这种等效折射面就叫主平面,简称为主面。入射面叫前主面,出射面叫后主面。主面..

吴子让

黄遵宪

黄遵宪 : 清末维新派报刊活动家。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字公度,别号东海公、人境庐主人、水苍雁红馆主人、法时尚任斋主人。1876年中举人。1877年被清廷任命为中国驻日本公使馆参赞。1882年被清廷..

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的定义 : 新闻摄影这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次的意义上加以沿用。广义而言,新闻摄影除新闻照片外,还包括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电视; 狭义地说,主要就是指报刊上发表的、展览会上展出的新闻照片..

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 新闻照片的形式,就是其内容存在的方式。形式首先有个内外之分。新闻照片的主题与题材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与提炼出来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将作为题材因素的某一具体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