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类型论

    社会类型论 : 又译“社会分类论”。关于大众传播受众和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大众传播受众虽然在需求、态度、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个人差异,但是由于在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地位、文化状况等方面的共同点而表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1959年,美国学者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来加以研究,提出了“社会类型论”。社会类型论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根据这种群体特征可将受众划为若干社会群体类别,即社会类型。属于同一社会类型的受众将选择大体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以大体一致的方式作出反应; 而不同的社会类型,对大众传播内容的选择与反应往往有所区别。因此,比较不同类型的受众在接受大众传播时的行为特征,在60年代就成为美国传播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类型论可以指导人们找出那些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类型的可变因素 (即年龄、性别、种族、工资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 与受众接受大众传播信息之间的联系,并指导大众传播媒介机构预测、研究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信息的行为,从而根据不同社会类型的特点去设计、制作讯息,使大众传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富有吸引力,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

为您推荐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 :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被受传者接受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人类传播总是有一定目的的,或沟通情况,或交流经验,或传授知识,或愉悦情感,或改善关系,或寻求认同,..

麦奎尔

麦奎尔 : 丹尼斯·麦奎尔,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多年来他在社会学研究的同时涉足传播学领域,并从社会学家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写下了不少传播学著..

非群体化传播媒介

非群体化传播媒介 : 又称“非群体化传播工具”。相对于群体化传播媒介而言的传播范围小、受众规模有限的传播媒介。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这一概念。托夫..

译码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 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展示传播的结构与过程,揭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传播活动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不易把握,自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 “五W模式” 来分..

麦克卢汉学说

麦克卢汉学说 :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关于传播媒介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先后发表了《古腾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年)、《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1964年)和《媒介即讯息》 (196..

非言语传播

非言语传播 : 又称“非言语沟通”。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由于非言语符号不像语言符号那样具有确切的概念所指,非言语传播也就不能传递确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