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50年代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哲学界关于什么是真理和关于社会的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曾开展过讨论。争论的过程是:1956年,《光明日报》在其《哲学》双周刊第55期上发表了任之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论客观真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常学思写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两篇文章,第57期又发表了王达仁、康宏逵、韩鹰、钟德暄、薄英豪等文章,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另外,《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政治学习》、《教育与研究》、《新建设》等杂志的文章也加入这场讨论。讨论分两个问题:(一)什么是真理?对这个问题约有三种意见。(1)王达仁等认为客观真理就是物质世界,客观真理、客观存在。物质世界、事物本身都是与意识对立的同等的概念。王达仁在《关于客观真理的一些问题》一文认为,不可把思维的真理和客观真理混同。(2)常学思等不同意王达仁的观点。他们认为,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常学思认为,真理并不等于客观存在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真理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而是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即正确的认识。李学昆在《为什么客观真理不是客观存在》一文中认为客观真理等于世界的正确反映。朱天顺在1956年《光明日报》上发表《说真理属于观念形态难道就是唯心主义吗?》一文,认为真理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具有客观内容的观念形态。(3)认为真理既不等同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也不等同于正确的反映,而是在意识中的客观内容。康宏逵、韩鹰在《光明日报》1956年5月30日发表《真理有阶级性吗?》一文认为,真理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认识的客观内容,真理不能同正确的认识划等号,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观念的东西和客观物质,庞朴认为客观真理应该是指被认识了的客观存在。《光明日报》《哲学》双周刊在讨论小结中支持第二种观点。(二)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1)常学思等认为社会的真理是有阶级性的,真理的阶级性问题是正确的认识的阶级性问题,而不是认识,对象本身的阶级性问题,真理的阶级性也即科学的阶级性问题。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社会的真理即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我们说某一认识有阶级性就是说它是某一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自然科学既可以为这个阶级又可为那个阶级服务,而社会的真理进步的阶级可以反映,反动的阶级则不能反映。(2)康宏逵、韩鹰、钟德暄为代表的一种意见认为,社会的真理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有阶级性,不能把社会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和社会科学有无阶级性混为一谈。康宏逵、韩鹰在《光明日报》发表《真理有阶级性吗》一文认为,关于社会的真理是社会科学中的客观内容,是不以阶级利益为转移,对所有阶级都一视同仁。钟德暄在《光明日报》1956年5月30日发表《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一文指出,不能把发现和利用社会真理的阶级性问题,当成真理本身的阶级性问题,社会的真理没有阶级性。(3)薄英豪也在《光明日报》发表《社会科学有没有阶级性》一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上层建筑有阶级性,其它社会科学有①事实材料②规律③哲学即世界观这三个要素组成。前两个要素没有阶级性,世界观属于上层建筑有阶级性。(4)徐盼、秋竺在《文汇报》1956年10月5日发表《科学有没有阶级性?》一文认为,真理的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因为它是反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都没有阶级性。
另外的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不妥当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和真理的统一。这种观点可见于《光明日报》1956年10月3日关锋写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真理性的统一》一文。

为您推荐

真理

真理 :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与“谬误”相对。真理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就是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客观的,..

社会讨论

社会讨论 : 舆论活动形式之一。社会成员有组织地集中在一起交换观点。讨论是公民享有民主权利的象征和传统,它显露着公共意向,既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又是形成舆论的重要途径。人们集中到一起,交..

文法革新讨论(语言)

文法革新讨论(语言):语法问题讨论之一。发生在1938——1943年间,以上海《语文周刊》为阵地,参加者有陈望道、方光焘、傅东华、张世禄等,旨在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法新体系。关于语法体制,陈望道提出*双轴制,傅东华提出*一线..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语言)

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语言)

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语言):关于如何认识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王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汉语语法特点论。以后,语法学家们又形成不同观点。代表性主张是:(1)汉语语序和虚词十分重要,大量使用省略,量词十分丰富;(2)词类与句..

“文法”、“语法”定名问题讨论(语言)

“文法”、“语法”定名问题讨论(语言):语法问题讨论之一。1960年11月陈望道、吴文祺、邓明以在《文汇报》发表《“文法”、“语法”名义的演变和我们对文法学科定名的建议》,认为“文法”这个术语含义简明,修辞功能强,易..

汉语主语—主题问题讨论(语言)

汉语主语—主题问题讨论(语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法学界开展的对汉语主语-主题问题的讨论。代表性意见是:(1)汉语中主语实际上是一种话题,把汉语主语和谓语当作主题和述题来看待,较为合适;(2)把主题和主语作为划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