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观问题

    关于人生观问题 : 围绕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第5期刊登的署名为“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在全国展开了一次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青年从“十年动乱”的噩梦中觉醒,开始探讨“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为此,全国数十家报刊开辟了关于人生观的专栏。如《解放日报》开展了“什么是生活的正确道路”的讨论。《解放军报》发表了《革命人生观教育十分必要》的评论员文章。《文艺与生活》刊登了周原冰的《人该怎样活着》的文章。《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文实际上是由《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人员潘伟和黄晓菊二人合名而成。信中叙述了“十年动乱”以来他们所走过的历程,得出了“人都是自私的”的结论。由此,引起了一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国青年报》和《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都展开了人生观问题的讨论。参加讨论者既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大中学生,也有教师、干部、老专家、教授等。8月中旬,《中国青年》又发表了“潘晓”的第二封信《思考、探求和期望》。这封信的内容比第一封稍为积极些。这场讨论在党、团组织关怀下,于1981年春告一段落。3月28日《中国青年》编辑部以《献给人生意义的思考者》一文,对讨论作了总结。这场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公与私、人生价值和现实社会三个问题上。(一)如何对待公与私。潘晓提出“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对此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潘晓的提法是对的,因为完全自我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是卑鄙的;完全大公无私,要求太高,做不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最合理。第二种意见认为,公与私既对立又统一,应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要提倡公私兼顾的人生观。第三种观点认为,“为自我”和“为他人”是矛盾的,公私不能合营,为公就不能为私。1981年3月《中国青年》编辑部在总结中认为人生观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是把“公”放在首位,中层次是公私兼顾,低层次是目中无“公”,唯私是图。(二)如何看待“人的价值”。有人认为“一切应该是为了自我”,“人生一世,吃喝二字”,也有人提出实现自我价值要“从社会获得客观条件”,要“以社会的需要服务为途径”,认为“人在实现整体中实现了自己的个体”。也有不少人说“人生的真谛,不是在分享者的私囊里,而是在创造者的双手中”。《中国青年》编辑部总结指出,人的价值只有在为社会与集体的服务中才能得以实现,忽视这一点,就无所谓“自我价值”,个体只有在为整体奋斗中,才能获得解放。(三)对现实社会认识上,一种看法认为,社会的现实是丑恶的,处处使人失望,“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朵夫式的人物”,人们只能随波逐流。另一种看法认为,社会存在假、丑、恶,也有真、善、美。社会主义存在一些弊端,但不是整体,我们社会的光明面占主导的地位,对于社会弊病与落后贫穷,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根绝它。

为您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评价 : 1986年5月26日黄克剑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说,传统文化封闭性集中体现在牵动民族意识神经的哲学观念,既传统的哲学循环论的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 80年代后半期在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的争论成为当时的理论热点。 吴树青在《北京社联通讯》1987年第3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讨论会发言摘要》..

关于哲学主客体辩证关系

关于哲学主客体辩证关系 : 关于主体和客体是否相互规定,在80年代大体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他们认为,主体永远是物质世界的一部..

关于哲学现代化问题

关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动因

关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动因 :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但是毛泽东晚年却犯了严重错误。对于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为什么会犯如此重大的错误,理论界有..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展开了有关人道主义的讨论。两种不同观点集中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两本书中。(一)关于什么是人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论文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中。(一)李侃认为,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说,主要的就是两千多年以来形成..